老杨师傅

2024-11-05    作者:周钰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位于如今的地铁八号线市光路站附近,有好几家企业为解决职工婚姻问题而建了好几幢“鸳鸯楼”。九十年代后期,这些鸳鸯楼被转租给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我与老杨师傅就相识于此。当年他六十开外,说一口纯正的崇明话,背微驼,但身板极硬朗,加上黝黑的皮肤和一双粗糙的大手,一看便知是一位历尽风霜的勤劳庄稼汉。他从崇明来此是为了给在上海开出租车的儿子、媳妇做后勤保障;而我作为人才引进人员,因在沪无房而在此租住。

  老杨师傅虽说是给儿子做后勤,其实就是确保儿子回家休息或开车路过时有口热饭吃,所以空余时间多,闲不住的他就在家门口做起了蛋饼、豆花的生意。因我们租住的这片鸳鸯楼处于城郊接合部,租户成分复杂,人员流动也大。所以,每天我在出门上班前都要将已关闭的门窗检查好几遍,生怕出现疏漏后遭窃。几天下来,老杨师傅看我如此折腾,就笑眯眯地指着套在他手臂上的那个红袖箍说:“一清早,我套上红袖箍在弄堂口一边做煎饼,一边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中午休息时,我又在家门口四处转,下午在弄堂口卖豆花时又可以顺便给大家站岗放哨。这个红袖箍对坏人还是有点震慑作用的。有我这个义务保安在,你放心好了。”

  当年,我工作的地点在浦东,通勤距离约有30公里,故每天清晨四点半就得出门。而此时的老杨也正在熬制豆浆,做出摊前的准备。见我推着自行车出门,他便会顺手舀起一碗新鲜的豆浆让我热热地喝下肚并反复叮咛:“天还没亮,一路上小心点。”

  每天下午学校放学时,老杨师傅的豆花摊是最热闹的。这里不仅有络绎不绝来买豆花的,还有附近打工者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看,孩子们放学后便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豆花摊四周玩耍。孩子们嘻嘻哈哈、追逐打闹,一不留神就会窜上马路,这时的老杨就会拿起擀面杖上前吼着将孩子一个个撵回来。要是哪个孩子在玩耍中受了委屈哭了,老杨还会盛上一碗豆花给他吃,哄得他破涕为笑……俨然成了这些孩子的临时监护人。

  因整个小区里的人白天都忙着打工,晾晒在外的衣服不可避免地会突遭雨淋。这时候的老杨就像在老家的打谷场上“抢场”一样,一连几个冲刺就将邻家晾晒在外的衣物收入自家屋里,等着主人下班回来认领。大家感谢他时,他总是憨憨地一笑:“举手之劳个事体,不用谢!”

  后来,我买房搬离鸳鸯楼时,恰逢女儿大学毕业在找工作,向外投寄的简历中留下的地址是鸳鸯楼的,有些单位发来的面试通知就邮寄到了鸳鸯楼。这可把老杨急坏了,他怕误了我女儿的大事,第二天一早就放下了手中所有的活计,怀揣着多份面试通知,从殷行路出发,换乘了四部公交,一路问询、打探才摸到我位于浦东北蔡的新家。当我激动得连连道谢时,老杨还是报以一笑:“举手之劳、举手之劳。”离别时,我将老杨送至公交车站,望着老杨离去的背影,久久说不出话。

  算起来如今老杨师傅该有九十多岁了,望他身体康健,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