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书五十五载

2024-09-28    作者:吴少华

  有一本书,让我找了很久很久,最近,总算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找到了它。掐指一算,这本书,我寻觅了足足五十五年。

  这是一本什么书?值得我找了半个多世纪?原来,这是一本小书,只有80页,32开本。书名叫《上海文物古迹的故事》,1957年12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上海地方史专家杨嘉祐著。“文革”期间,我的一位中学老师偷偷地塞给我一本书,说,烧了可惜。我悄悄地把它带回了家,书名叫《上海文物古迹的故事》。打开书,扉页上有一行题词:“作为一个上海人,不懂得它的历史是遗憾的!”受赠人与赠书人的名字我记不得了,这段话,却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家是从祖父一代移居上海的,等我出世后,一直住在老城厢的九亩地,那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一直到我上班后,别人问我住在哪里,我都理直气壮地答道:“城里。”作为一个“城里人”,《上海文物古迹的故事》一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从上海的老城墙到亭台楼阁,从露香园到日涉园,我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与扉页上的题词产生了共鸣。作为一个上海人,不能不了解上海的历史。这本启蒙读物,让我爱上了上海这座城市,爱了一辈子。

  有了这本好书,闲聊时,书中的内容在一位同事面前流露出来了。他爱读书,也借书给我。作为回报,我将这本书借给他。几天后,同事急吼吼地找到我,一脸内疚地跟我讲,他将这本书借给了一个邻居。那邻居把书卷起来,藏在裤袋里,带到复兴公园晨读,结果给弄丢了。我的脑子轰的一下响了起来。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类书被斥为“四旧”,我还不能声张。当时是1969年的春天,我刚进厂半年多。

  书弄丢的头几晚,我都无法入眠,越想越沮丧。转念一想,与其懊悔,不如行动。按照记忆中的线索,我开始在老城厢实地寻访历史古迹。从沪南瞭望塔到商船会馆,从大境阁到九间楼。有一年,原四明公所的遗址上要翻建南市区业余工人大学,有一棵百年石榴树要搬家。白天,我要上班;晚上,身不由己地来到现场,观看园林师傅怎么起挖,包扎这棵古树。一个晚上,古石榴树被平板车运走,我骑着自行车跟在平板车后面。那时的马路不宽,平板车又大,车开得很慢,我一直跟到龙吴路上的上海植物园。此后,我每年都到植物园拜谒它,像会见一位老朋友。

  寻访考察的同时,我始终没有停止寻找那本《上海文物古迹的故事》。从上海旧书店到文庙旧书市场,从苏州旧书肆到北京琉璃厂,凡是我能到达的地方,都会探寻这本引领我进入上海文物古迹研究领域的启蒙读物。再后来,我也进入文物保护部门工作,参与了大境阁的修复开放,参加了沪南钱业公所的移地重建,还实施了上海会馆史陈列馆的筹建,我也成了上海文物古迹的保护者。一次,我在一个会场遇到敬慕已久的杨嘉祐先生,把这本书的故事说给他听。他告诉我,他家里的那本书,“文革”时也被处理掉了。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我从一个青涩青年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但寻找这本启蒙读物的初心始终不变。不久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让人到孔夫子旧书网上找找,果真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