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婆的博物馆

2024-07-30    作者:赵 艳

  公公婆婆的家是个小型博物馆。二老一个八十几,一个七十几,加起来一百五六十,风雨相伴五十几年,志同道合,体现得最显著的就是节俭。他们家五十年一贯制,东西只要没坏到彻底不能用,就坚决不扔。

  他们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塞满了各式老古董:70年代的凤凰缝纫机、铁锅、老茶壶……前些天去看婆婆,她身上穿件花衣裳,边角有着小补丁,颜色不吻合,有点突兀,但缝补得很规整。婆婆说,“穿里面,罩件外套又看不见,别看几十年了,一样舒服。新式衣裳留着出门穿,居家还是旧衣服自在。”

  公公也差不多,不抽烟不喝酒不泡茶,每天三顿饭,再喝点牛奶吃点水果,就是生活的全部了。这几年病了,身体不如以前,行走不便要用拐杖。拐杖有两把,儿子买的材质轻巧带升降,很少用;多数时候用另外一把,那是他过世多年的老母亲生前用过的龙头拐杖,木料扎实,式样笨重,老爷子说就是要这感觉。我估计这多少有点寄托之意——母亲用过的器具,摸着就会想起她还在世的光景。

  婆婆笑话老头,“看,你也到拄拐杖的年纪了!”公公说,“你不也一样!”这时候婆婆打了热水准备洗头,发现梳子没拿,我就去帮她拿,根据提示,搁在灶台一边的那把就是。我拿起一看,哟,一把水红塑料梳,梳齿断了几排,崎岖不平,坑坑洼洼,这物件也是与时俱进,主人老掉了牙,梳子也老掉了齿。要不是婆婆认定就是这把,我真想丢到垃圾桶去。婆婆用破梳梳湿头发,讲述来历:这是大儿子几岁那年买的,都快五十年了哦。当年她的头发可多,如今也是稀稀疏疏,跟这把破梳一样了,掉啦。

  她洗好头发,用吹风吹干了,看我在感慨,说:“还在想啥呀?馄饨煮好了,吃了再走,昨天才包了两斤,有白菜和虾仁,味道鲜!”说着从墙上取下一把铁漏勺,又大又沉,看着就有历史感。“这个是我年轻时自己做的哦,你们用钱都买不到!”语气中满满都是自豪。

  如是,公婆家里随处可见这样的老古董,真是个博物馆。年轻一代也许更懂得断舍离,弃旧迎新的比比皆是,这是各自的生活方式,谈不上褒贬。但我想,老一辈和老物件,附着的情感印记肯定更厚重,从这个角度看,舍不下断不了也正常。等我老了,说不定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