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记

2024-06-11    作者:赵文心

  我的杂记本上,记着外孙布布三岁半以来,我在周末带他乘地铁坐公交车的路线,以及乘车途中的趣事。

  比如,3月18日:带布布坐地铁。10号线五角场站出发,到四平路站换8号线,到人民广场站。没有出站,在站里走走,认识指路图标,再上8号线到虹口足球场站换乘3号线,换乘,要走很多路。到宝山路站换乘内圈运行的4号线,到海伦路站换乘10号线回家。布布全程自己走,自己坐,自己上下自动扶梯。“布布累不累?”“我还有力气的。”

  之前,布布也坐过地铁和公交车,随着大人出行。上幼儿园也是大人带着坐公交车。现在,是布布要求认识上海的公共交通:“我想把上海的公交车和地铁全都坐一遍。”

  一条条地铁公交车线路,纵横交错,勾勒出城市的轮廓。大人乘车,是为了通行的便利,循着上下班或购物的固定路线,偶尔去到陌生的地方。对布布来说,乘车,是有趣的探险游戏。每次出门,他都很兴奋,也略带紧张。我们讨论乘车路线,布布确认要去哪里,乘几路车。有时途中改变计划,布布一定会反复问清楚,几路车,几号线,哪一站转车……而不是埋头跟着大人走。听到我说“外婆也没坐过这路车”“外婆第一次到这里来”,布布担心:“我们会不会迷路?”“外婆,用手机查一查怎么走,好吗?”

  候车时,布布有超出大人的耐心。在上街沿,他或站或蹲,眺望着车辆将要来的方向,全神贯注,不急不躁。车来了,他不一定肯上去。车子离得老远,就说是旧车(型),要等新车(型)。“布布,旧车新车有什么不同呀?”布布指给我看,车头的形状、车门的位置、座椅的颜色,都不一样。我还是分不清。布布被问烦了,说:“我自己知道的。”

  我叮嘱他,在地铁上不吃东西,不大声讲话,鞋底不能蹭到别人;有姐姐哥哥老爷爷让座,要感谢;3号线停站下车时,要特别当心脚下缝隙。

  上车坐定,布布要关心很多事物,有无数问题。公交车车门怎样开合,报站广播声从哪里传出来,终点站有没有发车时间显示屏。“我喜欢10号线的紫色。”“8号线的门灯和10号线的不一样。”“4号线和3号线并线,要走完一个‘长方形’。”

  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向度的,乘车出行时,声音、光线、街景画面、大小空间、运动的物体,都在为他提供养分。接受的同时,他创造自己的场景。风呀,阳光呀,全都会给他记忆。对幼儿的视觉而言,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引桥、斜拉索、盘旋而上的立交路桥等等建筑,过于巨大了,布布无感。高架路下攀援飘荡的爬山虎,他看一眼就记住了:“外婆快点看,它们想飞到天上去。”

  又是一个周六的上午,布布“点菜”,要乘61路。我和布布乘55路从五角场出发,到大连西路站转乘61路,到终点站吴淞路天潼路下客站下车。原定我俩再上61路,回到溧阳路站,去4号线海伦路站转乘地铁。见下客站可以乘19路,19路是布布喜欢的无轨电车,便改变计划,上了19路。不知何故,布布发现这辆车的“辫子”并没有拉起来。我们到新闸路地铁站下车,找到入口,坐地铁1号线到人民广场站转乘2号线,到世纪大道站转乘4号线,再到海伦路站转乘10号线回家。

  将近三个钟头,地上地下,沪东沪西,浦东浦西,行云流水般穿行,布布大声感叹:“我们今天走了很大一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