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情

2024-05-06    作者:马镇兴

  10年前,我和妻子都退休了,来沪帮忙带小外孙。后来发现,在沪带第三代的老人当中,有不少是老乡,老家都在苏南小城丹阳。50年前和妻子一起进厂的老同事,就有几十个,还有一起长大的老邻居。

  大上海是不少国人的向往之地,上世纪70年代,妻子被派到上海实习,游览了繁华的南京路,她曾感慨,“要是能在上海生活就好了”,想不到,念想成了现实。

  老乡见老乡,虽然不至于两眼泪汪汪,亲切感是实实在在的。老邻居老同事,肩负同样的使命,老乡的内涵便有了多层含义。由妻子牵头,建起了老乡微信群。从此,微信、电话、聚会,成为联结这个群体的纽带。

  带孩子,总是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从孙辈蹒跚学步,牙牙学语,进幼儿园,上小学,升初中,一路走来,说不辛苦,是假的。累并快乐着,也是真的。且不说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就是看着他们长大长高、健康成长的模样,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作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还有比这更丰厚的收获吗?每每说到这里,大家感同身受,总能引发共鸣。

  不定期的聚会,加深了老乡之间的情感。过生日,从老家回来,家有“小确幸”,都要借此聚一聚。甚至,有一阵没见面,也足以成为聚会的理由。一杯茶,一顿饭,AA制,简单节俭,却会成为难忘的瞬间。吃是次要的,聊天才是重要的。身在异乡,茫茫人海,有个相识的老乡说说知心话,多好啊!

  大上海,时时有新惊喜,处处皆是好风景。去新地标逛一逛,到网红点打个卡,古镇、公园、湿地、海滩,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每次出游,大家像过节一样兴奋,有的老乡住得偏远又很少出门,生怕错过了时间,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出发了。同游途中,一路欢声笑语,手机留影。活动结束,刚刚回到家,网络达人王师傅已做好短视频,发到了群里。

  让人开心的,还有最容易拉近距离的美食。老乡里有不少烹饪专家,比如烧得一手好菜的马师傅,妻子经常向她请教。虾仁蒸蛋、红烧肉圆、五香牛肉,取到不少真经。买菜也大有学问。最兴之所至的一次,是听说东昌路农贸市场水产品多而新鲜、价格便宜,大家一起坐地铁前往。白鱼鳜鱼、草虾河虾,个个满载而归。有人从老家带来土特产、农家菜,也不忘与老乡分享。

  近几年,我们少了不少会面的机会,再次相聚,格外亲热,也格外珍惜。闻知哪个老乡及其家人生病住院,又是电话安慰,又是集体探望,及时送上贴心的关怀和慰藉。

  光阴似箭,居沪十载,大上海日新月异,老乡的队伍也发生了变化。带孙辈的使命基本完成,未来何去何从,面临新的选择。一些人决定回老家,那儿有自己的房子,亲友也多;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继续留在申城。离别小聚,四五个小时仍意犹未尽,依依不舍。这么多年的纯真友情,引出新的约定——有机会再聚,再续温馨的老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