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生日一过,我就开始关注家附近的老年大学。那块金字招牌时刻诱惑着路过的我。据说,因名额有限,加上老学员们常常循环上课,故报名难度很高。等我步入半百,符合了老年大学的报名资格,立刻关注公众号,了解有哪些课程。
这一看,简直打开了新天地!它竟然琴棋书画、旅游摄影、英语会话、养生健体无所不包。这学期新开设了一门手风琴课,我赶紧拼手速抢课,万幸成功了!看着报名成功的页面,我开始憧憬在课堂上偶遇小区爷爷奶奶时的惊喜与欢乐。
第一次课上,年轻的老师面对的是半数以上的零基础学生,很耐心地讲解了手风琴的起源和流传历史,然后请每位学员说说为什么会选择这门课。
除了我纯为体验而来以外,几乎所有同学都提到对手风琴的特殊情结。看着最少年长我十岁的他们,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小说、话剧,凡是展现他们青年时期的,似乎都隐约萦绕着手风琴乐音。那是一个时代的背景音。
记得我对课堂偶遇小区老年人的想象吗?我很快发现,这想象太贫乏了,实在低估了手风琴对同学们的重要意义。
第一课放学后,我就听说了有一早背着重达12公斤的琴辗转两趟地铁来上课的同学,有清晨就从迪士尼附近出发来上课的同学,有家住淀山湖附近的同学,甚至有从杭州赶来的同学……这种坚韧,非热爱与深情,简直不可想象。
临近放寒假的时候,老师说,她负责教学的琴童和大学生们,要举办一场迎春汇演,也向我们这些老学员发出了演出邀请。
班长鼓励大家报名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在犹豫。其实,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练琴非常刻苦,琴技堪称突飞猛进,但大概是越在意越敬畏吧,一个个都有点退缩。
最终,全班有一半学员参加了此次汇演。节目被安排在压轴,当小主持人声情并茂地介绍到一位爷爷“每天练琴达六七个小时”,哪怕这位爷爷连连谦虚说“夸张了夸张了”,座席里还是爆发出一片惊呼声。
安排的合奏曲目很简单,登台之前,我安慰略有焦虑的同学说:“他们都拉得很好,我们滥竽充数就行了,只要照片好看就行。”演出时,场内观众给予我们热烈的回应,不仅全场呼应旋律打起欢快的节拍,更不吝欢呼与喝彩。
以80多高龄亲临现场看我演出的爸妈,在演出结束后笑说,旁边年轻家长看到自己小孩上台立刻站起来各种拍照,一个个眉飞色舞。“你上台的时候,我们好想也来一句‘看,那是我们的小孩!’”
是的,人只要好学,就永远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