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已是诗中人

2024-01-30    作者:李 楠

   晚归,看着路灯下树影婆娑,突然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出自我非常喜欢的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个好友一起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散步。苏轼淡淡地记录了这样一个夜晚。他没有讲阴晴圆缺,也不感叹生死离别,只是末尾闲闲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道出夜游者的心境。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已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的第四年,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以及旷达乐观都在他的诗文里充分体现,这样的文字千年后依旧能继续慰藉后人。

  记得初学这篇文章时,觉得气势不够磅礴豪迈、文字不够绮丽华美,语文老师却说,“现在的你们也许不觉得,但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人这一生所经历的大部分故事与所能体验的大部分感情,都可以在语文课本里找到。”长大后,突然读懂那一晚的月色,也在那个瞬间明白了那些话的意义。

  文字是时间埋下的盛大伏笔,那些诗文里的一字一句几乎复刻了我们每个人走过的每一段生命旅程。读过的书,背过的诗词,我们以为忘了,直到某一个与古人共情的时刻,突然发现他想的正是你所想的,他表达的正是你要抒发的,而且他说得那么好,那样的话,是你说不出来的。你当下经历的,在历史长河中,也曾有人和你有过同样的经历,哪怕那些人早已身归尘土,魂散星河,“天涯若比邻”的惺惺相惜之感仍能触动心弦。

  初读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古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看他们记录下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看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他们站在历史的深处熠熠生辉,等着我们,于我们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