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寻鲜品鳗鲞

2024-01-02    作者:黄彬倩

  北极的寒流,经过西伯利亚,翻越秦岭,毫无遮掩地踏入东海的领地。彼时,一种特殊的鲜味又一次等在西风里。

  海鳗,一种栖息在大海里的鳗鱼,这种体型壮硕的家伙,因其牙尖嘴利的特点,被冠以一个响当当的外号——“狼牙鳝”。这个似骄兵悍将般的外形却因其具有祛风通络、补虚损、解毒的功效,被乡人所青睐。

  海鳗味道鲜美,煎炸、清蒸、酒炖……各种烹饪方式不断变换,样样都能出精品,但最让我欲罢不能的,还是母亲晒的那一口新风鳗鲞。每到腊月,母亲变得尤为忙碌,新鲜的鳗鱼,用清水将其身上的黏液洗去,将头固定在砧板的钉子上,从头部与身体部位的交接处一刀划到尾,去除内脏、血筋,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鲜味,剖开后的鳗鱼要保证滴水不沾。母亲将接下去的事交给时间,不同天气晒出来的鲞味道差别巨大,在北风凛冽的晴天,晒出的鳗鲞色泽光亮,肉质最为鲜嫩。“西北风喇喇响,鳗鱼鲞喷喷香!”这句话在渔民间口口相传。

  渔场里,回航的男人们将装满鳗鱼的塑料筐一一抬到岸上。裹着头巾的渔家女们一齐涌了过来,倏忽间,一筐筐鲜亮的海鳗朝四面八方奔涌散去。海鳗在渔家女的手里须臾间便可摇身变化,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过程,每一个人的手法不同。在渔家女们看来,一条鳗鱼鲞是否合格的第一步便是她们手上的活,这是考验她们功夫的一刀,就像远隔数千公里外东北黑土地上的女人们做东北大酱,烀豆、摔酱块、下酱,看似千篇一律的步骤,可是每家每户做出的大酱却各有千秋。每一条人工晒制的海鳗鲞,因手法、光照、湿度条件的不同,每一口鲜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无法复刻。

  鳗鱼鲞保留了原生态的鲜味,只是清蒸,也让人欲罢不能。乡人用巧妙的智慧将它的鲜味变换出各种奇特滋味,有一种做法,在冬令时节最为巧妙,也是母亲的拿手绝活:用地里新收的红薯制作的蕃粉圆搭配海鳗鲞,一口吃下去,高山和海洋、甜和鲜,相互碰撞,激发出一种无法言传的美妙。

  家乡人喜欢在炒粉干里加入当年的新风鳗鲞,鳗的油脂添了几分润滑,也添了几分鲜香。一碗海鲜汤面,虾、蛤蜊一年到头混熟了脸儿,让人的食欲掀不起什么波澜,但新风鳗鲞的出现可以带来新的惊喜,让舌尖与之缱绻,让寒冷冬日多了期待。

  存在脑海里的画面,在这个冬季被一一唤醒。在西北生活的那几年,每年腊月,我坐在回乡的大巴车上,率先跃入车窗的便是这陌生却又熟悉的气息,晾晒的鳗鱼鲞,在阳光和西风的两股力量纠缠下诞生了一种海岛冬季独有的味觉符号,微阖双目,只吸上一口,故乡的记忆便丰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