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衰唯有“动”

2023-12-04    作者:沈 栖

唐代诗人白居易年逾六秩写下《自觉》,诗云:“始知年与貌,盛衰随忧乐。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看来,老年人不能畏老,不能忧病,更不能由畏老忧病而产生苟安之道,否则,会“老转迫”“病弥缚”,晚暮生活没质量。

针对苟安之道,明清之交的思想家颜习斋曾倡导“动”说:“一身动则一身强,唯动方可精壮”;“动”的方式就是“身无事干,寻事去干;心无理思,寻理去思”。颜习斋说的“动”,委实是祛除老人畏老忧病的一帖良方。

先说说“身无事干,寻事去干”。这是体力的“动”。一般而言,退休后,不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操劳的事少了,即使当个顾问,也不会像实职那样忙忙碌碌,由此产生身无事干的感觉,也合乎情理。然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以此养生,势必使生活节奏骤变而造成身心不适,本来运转正常的“机器”发生故障,或加速衰老,或病魔缠身。当然,老人“寻事去干”也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大干猛干,而是要量力而行,量“情”而行。干那些适合自己心情的事,不必勉强行事。动,就得动得乐观,动得舒坦,动得自愿。只要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诸如散步、养花、垂钓、弈棋、跳舞、郊游……都可寻着去干,只是适可而止,别太累罢了。

“心无理思,寻理去思”,指思维的“动”。“思”和“事”有一定的关联,“事”多势必“思”勤。在位在岗时,随时随处都会碰到一些问题、一些困难,促使你去“思”,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你也会认真思考如何干得出色些。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不谋”,也就“不思”或“少思”了,此乃顺理成章之事。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个人倘若思维“动”得少了,甚或懒得“动”了,脑子就会“生锈”,加速退化,提前进入心理学所谓的“思维死亡期”。寻理去思,经常学点新鲜的知识,活跃自己的思维,具体方式,可读读书看看报,可听听新闻,可与年轻人聊聊天。老人大可不必奢望自己的思维超前,但与时代同步,正是“寻理去思”要义所在。

梁启超有句名言:“一个人要怎样才能老而不衰?觉得自己学问已经成就,那便是衰老了。常常看出今是昨非,便常常和初进学校的青年一样。”老而不衰唯有“动”——身体的动和思维的动并行。生命在于运动,便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