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安徽玩了一趟,看到砚台和墨块,喜欢书法的我很是开心。在婺源歙砚原产地一条街淘了一块石料,请老板加工成砚台;又在上庄胡开文故居附近的小巷里买了两块手工制作的油烟墨。据说,这家店的主人是胡开文的后代,古法制墨的工艺传承至今。从点烟开始,用的都是天然材料,全程手工制作。后来,在黄山屯溪老街,看到胡开文老厂的店,忍不住又买了几块墨,有油烟、松烟,也有半油烟半松烟的。墨不便宜,砚台也小贵。想着回家后可以磨墨写字,满心期待。
小时候练书法,我是磨过墨的。用的是最普通的砚台和曹素公墨块,磨到最后,只剩拿不住的一小截。对那时的我来说,磨墨就是磨洋工的代名词。我在潜意识里认为,多磨一会儿墨,就可以少练一会儿字。有时,我故意把墨磨得很浓,浓墨一会儿就干了,就有机会继续磨墨。那块墨用完之后,我就改用墨汁了。工作后,也曾买过几方砚台,却不曾买墨,砚台也束之高阁。
这回,歙砚配徽墨,我思量着,怎么也得为我的字加点分。古人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良马齐备,就得认真用。仔细查了磨墨的规矩——要讲究轻重缓急,姿势要端正,墨要垂直打圈,不能斜墨或直推……磨出来的墨汁确实不错,油烟墨又黑又亮,还有特别的香味。一连几天,我都磨墨练字,还拿出了另外几方砚台,试验哪一方发墨最快。
“三日香”的新鲜劲很快就过去了。每天在忙碌中偷闲练字,忽然发现,磨墨这件事,不太适合快节奏的生活。那天又准备练字了,不知怎的,脑子里的念头和少年时截然相反:磨墨磨走了我的时间;写书法需要手腕的力量,一磨墨,手腕一半的劲儿都用完了。遂心生一计:买墨时,女儿有友在一旁轧闹猛,还自夸是个好书童,正值周末,索性找小书童来帮忙吧。“来来来,你来帮妈妈磨会儿墨。”有友一副求之不得的样子。这下,我轻松了。但过了一会儿,我还是把女儿赶回了作业堆前——她这样跟着我磨两个小时,不也把时间都磨完了?我又打起了“老书童”的主意。那天买墨,老爸也起劲得很。老爸果然很乐意,一边帮我磨墨,一边回忆他小时候练字的往事……
可惜,小书童忙学业,老书童肩膀疼,家有二孩、每天忙得团团转的我,常常只能深夜习字。人磨墨,墨亦磨人,分秒必争的我,最终还是就着现成的墨汁挥毫。
磨墨,磨的真是心态。可是,心态的习得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生活的繁忙,让当下的我静不下心来,磨不出配得上墨香的闲情逸致。我只能默默企盼:两个孩子快点长大,让我早日拥有静得下心的闲情。一两墨一两金的沉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制作者的沉静与专注,也需要使用者的闲适和宁静。待哪日,果真能做个闲人,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我定要习得磨墨磨心的悠然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