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本义是年老、衰老。笔者孩提时,尚不懂人会去世。太婆(即曾祖母)米寿那年,在家中溘然长逝,事先毫无征兆。在殡仪馆大殓、去乡下抬着棺椁落葬时,亲人们披麻戴孝哀号痛哭,我很害怕,牵着母亲的衣襟,躲在她身后。后来听大人讲,人老了,都会离世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进校读书,踏上社会,我心想,老?还早着呢!一心以为好几十年的日子够我消磨的。谁知韶光易逝,转瞬间,四五十个春秋过去,花甲之年、古稀之年接踵而至,耄耋之年已笑吟吟地等在面前了。
老了,尤其要珍惜当下。所幸我爱好广泛,生活充实,除了买菜和必要的家务,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比如:发挥童子功的优势,在网上与人手谈两局,赢了,庆幸廉颇未老;输了,嘀咕一句“这小子还挺厉害”,将关键变着注解于棋谱,供日后探究。我还时常写写小文章,凡有所感触,先提笔记下纲要,再敲击键盘作文;读《新民晚报》和《上海老年报》,有心仪的文章,勾勾画画,剪下收藏。兴致来时,展笺提笔,写几笔隶书;花架上、窗台边的盆栽,每日服侍妥帖;重大体育赛事的电视直播,我是老粉丝……我还爱好戏曲和方言,操作花事的时候,不是哼小调,就是用无锡乡音编几句唱词,调侃妻子,引得她不时莞尔。有时她会嗔怪:“滑稽剧团怎么不请你当编剧?”我顺杆爬:“岂止编剧,还要兼导演呢!”人老了,快乐还须自己营造。
然而,人生终究是一次单程之旅,既有限度,又不可重复。晚年,当把夕阳的余晖当作黎明的曙光,把今后的每一天都看作最后一天。
老去,是人生的必然规律。看淡老去,是一种修行和境界。有句名言说得好,“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每天有事做,有所期待,日子就是幸福的!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践行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