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战火从东北迅速向华北、华中蔓延。一批高等院校艰难地往云南、四川方向搬迁。彼时,在江西吉安新圩毛家村裕元巷的一幢二层小楼里,一对父子正在焦灼地商议一件大事。年轻的是刚留美归来的毛礼锐(我的祖父),年长的是毛伦(又名毛义均,我的曾祖父)。毛礼锐看到很多失学青年流落到吉安,便决定在吉安创办一所中学。对三子毛礼锐的办学志向,毛伦当即表示完全赞同并鼎力支持。
毛礼锐其人
毛礼锐(1905年-1992年),我国著名教育史专家、教授,出生在江西吉安新圩西河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别号振吾。7岁破蒙,入本村私塾。辛亥革命后转入国民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省立第六中学,其父毛伦向自己的老师借了6元现洋,给他缴了学费。按当时规定,第一、二名叫优待生,可免6元学费。他便发奋读书,每学期期考成绩总是名列全班第二名,为家里减轻了一笔相当重的负担。在学期间,他用钱很节省,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不随便浪费。省立六中校址设在赣江中的白鹭洲书院,头几年毛礼锐是走读生,每当冬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已经干涸的沙洲,他衣着破旧,连一顶帽子都没有,顶着凛冽的北风前行,若冰刀霜剑,实难忍受。那年代,吉安电厂设备很差,经常没电,夜间只得用洋油(进口的石油)照明。为了节省洋油,天近黑了他便站到窗户边看书,舍不得点灯,患了高度近视眼。近视眼疾还遗传给了后代,翻开祖父名下的全家福合影,30多人中一大半是戴眼镜的。一个世纪后(2015年8月),吉安市委市府为重修白鹭洲书院(省立第六中学校旧址)立碑,碑文中列举的四位俊秀名人之一就是毛礼锐。
中学毕业后,毛礼锐离乡去南京投考当时著名的东南大学,第一次高考落榜,次年再考一举获胜。他报考的专业是工科,后来,工科宣布停办,便毅然改入了教育学。由此,教育成了他终身从事的专业。大学期间,师从陶行知、陈鹤琴、郑宗海(晓沧)、陆志韦、廖世承、孟宪承、徐则林等教育界名流,受益颇深。东南大学实行学分制,依照学校的规定,学期成绩平均达到80分以上,便可按自己的志趣多选修科目。因此,他选修了诸多科目,学习兴趣宽泛,涉猎颇广,对一生从事教育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1929年夏,毛礼锐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回到江西,在几个中学教了6年书,将在大学求学期间欠的债务都还清了,又筹措款项准备出国留学。1935年,他负笈出洋,自费(贷款)赴英国留学,师从伦敦皇家学院著名教授沛西·能,专攻教育原理。1936年转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课程,1937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正当学业有成时,国内抗战全面爆发,他满怀教育救国之心,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回国。
毛礼锐在他的自传里如是说:“1937年因抗战回国。到了南昌,不久即遭日军轰炸,我赶紧把家眷送回吉安。那时从南昌退集吉安的失学青年很多,我为了适应这种迫切需要,创办了一所文山中学。文天祥是吉安人,是民族英雄,为了纪念他,为了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倡民族气节,所以取了这个校名。”
战火中办学,为国家育才
1937 年暑期,在毛礼锐努力下,文山中学通过教育部同意先备案,由江西省教育厅批准立案注册。毛礼锐的夫人彭啟文拿出自己积蓄的100多元法币作为筹办经费;毛礼锐的胞弟毛礼键(毛健吾)慷慨赞助;吉安商会总会会长肖宗川等人士也热心捐钱捐物。当时流亡过来的失学青年大多集居在吉安北门,经吉安县政府批准,校址就选在吉安北门的学宫(孔庙)。民国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亲笔题写了“江西私立文山中学”校匾。毛伦担任校长。
毛伦(1871年-1947年),同盟会会员,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中年时期在乡村私塾当教师,晚年到县城当高等小学堂教师。在清末旧教育体制向新教育体制转变期,创办吉安私立六年制新式小学,毛仪(毛义墀chi,清末廪生)、毛伦兄弟俩先后任校长,又先后任吉安县教育局局长,是吉安第一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毛伦待人温厚平和,对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免费入学。他教书认真负责,批改作文非常仔细,有眉批有总批,还要对每个学生讲解文章的优缺点。学生每日习大、小字,他都仔细用红笔圈点。诗词赋皆通,议论文挥洒,抄写的几本手迹,可惜都在“文革”时被烧了。由德高望重的毛伦担任江西私立文山中学的校长,正是众望所归。
经过几个月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张贴招生广告、定制购买课桌椅、延聘教师,一切就绪。1937年 9月1日,江西私立文山中学终于开学了。那年代,吉安市北门一带尚未形成街市,只有几家马铺店,低矮的民房零星分布,与杂乱的坟冢相互错落。文山中学在此建校,不啻为这片旷野之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报名踊跃,场面热烈,第一届招收初中新生近300人。
学校创办后,毛礼锐即应聘赴河南大学任教育系教授。
1938年8月,为避日机对吉安市城区的狂轰滥炸,文山中学被迫迁至吉安县新圩杨梅村“志和书舍”。其间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师资力量适时增强,至1939年下半年,初中学生扩至三个年级四个班。因了文山中学迁址,富水河流域史上有了首所中学。教育的兴盛带来了市场的繁荣,此后杨梅村建集市贸易圩场渐渐成市,改为杨梅市。
1943年秋至1945年夏,文山中学在吉安新圩街万寿宫又增设了高中部。时全校学生近500人,学校进入了鼎盛期。
1946年夏,原文山中学总务主任毛锡吾(1901年-1983年,又名毛礼鋆,毛伦次子),在征得毛伦老校长和胞弟毛礼锐同意后,辞去了文山中学职务,在吉安市九曲巷戴家塘肖彭公馆,创办文山中学新校。他拒绝了一位陈姓英国传教士合伙办校的要求,经同乡一位老板易木苟介绍,向九曲巷万咸丰米店的老板赊账借钱作为办学经费。双方议定:待开学后,学校长期购买米店粮油等货物,逐渐扣还赊账。新圩乡亲、文山中学早期学生肖启文先生等也协助筹办学校。1946年9月初,新校开学,毛礼锐任名誉校长,毛锡吾任校长,招收初中学生。学校聘请了多位名教授和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学生人数日增,师资力量见强,教学质量驰名,受到了罗廷光(1896年-1993年,江西吉安人,著名教育家、教育史学家)、毛健吾(1905年-1968年,著名报人、大刚报社社长)和周邦道(1898年-1991年,江西瑞金人,江西省教育厅厅长)的高度赞扬。1947年春,毛伦病逝,文山中学并入吉安九曲巷戴家塘的文山中学新校。
1952年秋,毛锡吾校长多次向吉安专署递交申请,自愿将江西私立文山中学及全部财产捐献给国家。1952年底,文山中学即与阳明中学及其他私立中学合并为“省吉二中”,不久后改为“吉安一中”。
在吉安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江西私立文山中学从开创到鼎盛期,涉及到吉安新圩毛氏家族“义”“礼”“智”三代人。其中凝聚了毛氏家族的许多精英,家族中有多名成员参与了文山中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创立初期,毛冈鸣(毛义坎,毛伦的五弟,副教授,中正大学注册主任、省教育厅秘书长、县长)回到吉安主动帮助学校工作;毛伦的侄儿毛礼铎(吉安大华日报社社长)、毛礼鍼(吉安县中校长、留日学子)先后任教务主任并兼教学工作;教师中有留日学子毛礼钊(毛礼鍼妹),毛礼锐的长子毛智汇(后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高级经济师)、次子毛智源(后为华东电业管理局总工程师)、长女毛智凤(后为上海市北虹中学副校长、白玉兰中学创始人、全国妇联执行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副主席)和侄子毛智潮等。1948年9月至1949年夏,几位中山大学毕业生(毛智源的同学)也来到文山中学执教。本村族人毛书斋、毛祖坤也在校任教。时文山中学的师资一流,名师云集,著名教授和高学历水平的优秀教师纷纷加盟,有姜文彬(吉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肖理达(吉安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李步青、王开文等。在师资管理队伍中还有革命烈士的家人,如梁一清的儿子梁必善、曾延生(曾山兄)的女婿赵信铨等。
学校的办学规模从最初的初中部约300人,发展到既有初中部又有高中部;在原文山中学的基础上又兴办了新校;1949年上半年,毛英民教授(毛义埈,毛伦的六弟,吉安县教育局局长)在文山中学新校内还办了一期预修班(高中毕业生升学补习班),从而满足了不同学龄段学生的不同学业需求。文山中学所设学科齐全,有语、数、英、史、地、理、化、生物、音、体、美等课程,分别由专职教师教课,数学老师同时教几何。毛伦之孙毛智淡还记得数学课本是毛边纸印的,上有角形、圆形图,英语课本是全英文的。学校还有风琴。上世纪50年代初,举行过师生文艺晚会。
学生来源从一开始针对南下出亡的失学青年,到后来的兼收并蓄。有本村的,如毛礼锐的子女都曾是文山中学的学生;也有邻近村的;有男生,也有女生,如我的母亲就是邻村黄塘村来的。毛氏族人中女孩子在此念书的,还有毛伦孙女毛鸣凤,后来读了师范,也当了教师。文山中学的学生以农村子弟居多,毛锡吾校长动员村里一位生活困难的老农送儿子来学校读书,为他免学费。毛家村裕元巷子弟及毛伦家族亲戚来文山中学就读,均免交学费。文山中学毕业生中出了不少人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期间,学校开展轰轰烈烈的参军宣传活动,晚上分组去附近街道居民组进行宣传。许多进步学生踊跃报名,申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毛伦之曾孙毛中坚(毛祖柄)写血书申请参加志愿军,战争结束回国后任山东济南铁路局研究所所长。
学校的办学经费完全自筹,从家族和社会上也得到一些赞助,正常运转后则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没有花政府的一分钱。
江西私立文山中学自1937年9月创办至1952年底捐出,历16个春秋,是一所非常有特色并具有家族特点的私立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文山中学的教学成绩突出,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受到了吉安专署文教科的特别表彰。鉴于毛锡吾校长对吉安教育事业的特殊业绩,被选为吉安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私立文山中学在吉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吉安毛氏家族至今已有 800多年历史,以耕读为本,重德祟文。这座小山村,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早期,就聘请先生在家设馆授课,以后又设立书院,成立义学会助学并给予科举考试的奖励。杨梅村的“志和书舍”就是毛家村与几个邻村合伙创办的。清朝中后期,马塘毛家村祖辈几代人,出了国学生6位、太学生3位。民国时期,全村只四五十户,就有大学生近30人,并出了4位留学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派文风便在庐(陵)、吉(水)、泰(和)文化领域奠定了主导地位,被称为“庐陵毛派”。从清末、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毛家村共160多户660余人,累计有大学学历160人以上。在各个学科领域,毛氏家族都有著名的专家学者崭露。1997年12月,《井冈山报》以题为“一个博士教授成群的家族村落” 作了报道;1999年,《吉安县报》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年吉安县之最”的通栏标题下,又以“高知群第一村”作了报道。2009年政府授牌毛家村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吉安城北门街,已是高楼林立,学府汇集,商贸昌盛,孔庙历经维修扩建,已成为江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学宫。江西私立文山中学旧址上,新建了阳明商城,原房屋已全部拆除见不到了。
上图为文山中学临时毕业证、左图为文山中学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