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如磐话《时光》

2023-06-21    作者:费桂生

1984年,我和刘翔同是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我们一起在华东师大求学,像海绵一样拼命地汲取知识。近40年过去,刘翔成了著述颇丰的公安作家。日前,我在杨浦区图书馆参加了他的长篇非虚构新著《时光—— 一个人的杨树浦叙事》分享会。这部21万字的新作,作者耗时数年,留住了城市里的乡愁。在自序中,刘翔说:“此书构思与写作的过程,亦是我始终沉浸在唤起回忆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咀嚼人生况味……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一部回忆录……作为一种尝试,我试图通过非虚构写作,记叙、回望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的、‘一个人’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图景。”

刘翔的非虚构写作,据实叙述,血肉丰满。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人最常见的“封煤炉”和上海家庭最简朴的“铺床”,这些平头百姓的日常生活,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又比如,经过多次搬迁,幼年的他,随父母入住相对宽敞的“两万户”工人新村。他把木地板擦得一尘不染,一会儿铺上棉褥匍匐前进,攻克棉被叠成的“堡垒”,欢呼雀跃;一会儿抡起小胳膊小腿腾挪踢打,喜不自禁。读到这里,酸楚涌向心头,我不禁泪沾衣襟。作者朴实的情感、真实的心迹,当今的稚儿无法理解,我这样的同龄人,感同身受。 1981年 ,托庇单位福利分房,我从江宁路的筒子楼迁居杨浦的“两万户”。10年后搬离此地,印象最深刻的,是楼上楼下10户人家之间的深情厚谊。我的孩子因此生活在充满温暖和乐趣的大家庭,从幼儿长成英俊少年。刘翔能以切身的情感,赋予“两万户”这个上海的历史标志以骄傲和魅力,笔下流露的是真情,是生活的积累和提炼。

我十分钦佩刘翔几十年如一日,放眼向洋看世界,事无巨细入慧眼,收藏保存文字资料、老照片以及视频影像,洋洋大观,弥足珍贵。家庭生活的大事小情、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乃至社会变故、个人遭遇,点点滴滴立此存照。写作时,就可寓情于景,寄意于物,信手拈来,将散文化和故事性糅合于一体,巧妙地组成多侧面多场景和多片段的“百年杨树浦”历史画卷。分享会上,刘翔说,《时光》是他背负着历史的“行李”,是他行走在时光之轮里的故事集。作家史益华评论道,“刘翔记忆式的散文颇具特色。生动活泼的访录,为新时代保存了文学档案和记忆元素,是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从资料的运用到写作技巧,两位作家畅谈良久。

每个人都可以热心地关注、敏锐地体察,运用个人和家庭生活所呈现的现实元素,记录发生在周遭的凡人新事。这样,人们就不仅仅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参与者,还是名副其实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