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力之差无可救药。高考那年,历史卷考分满分100,我的分数不到20。近日,和老同学卫君聊起阅读,我有点沮丧:“从不敢跟别人提起读过哪些书。我总是记不住细节。比如,加缪笔下人物的名字、唐宋诗词的句子……”他轻声道:“过了耳顺之年,这不是个别现象。”又问:“你读书时,注意力能集中吗?”“当然咯,每次阅读不少于1小时。闹钟不响,不会合上书。”又问:“阅读过程中,你快乐吗?”“只觉得时间溜得飞快。”“这就对了嘛,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记住某个人物或情节,而是享受阅读时光带来的愉悦啊。”
他的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我黯淡的心境。我不再纠结,不再惭愧。只要能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无形的能量就会转化到心里,并通过言行举止展现出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吧。那天,我们还交流了一些彼此都钟爱的书。你一言我一语,满心欢畅。他喜欢《茶花女》,读了无数遍。我喜欢三毛的作品,率真、率性。
读《道德经》,尽管记不住具体内容,但我很享受其精练的文字、旷达的境界。它鼓励我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卑。有关灵性学的《还我本来面目》,教会了我接纳不完善的自己。
“书中岁月容易过”,是古旧书专家江澄波先生的感言。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除非是万不得已,江澄波先生都是在访书、观书、读书、修书、藏书中度过的。他的口述回忆录名为《书船长载江南月》。老人家对我说:“我今年98 岁了,记性肯定不行了,但我还是要读书,哪怕摸着也舒服。”
读书,是与作者隔着时空的交流。记忆力的好坏,不再是能否读书的决定性因素。阅读于我,不仅是消磨时间,更是理解生活,读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