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看报吗?

2023-03-08    作者:肖振华

退休多年的报社老总由之发了条微信,照片是别人拍的:地铁车厢座椅上的他,近视眼镜推到额头上,聚精会神在读手中的一份报纸;文字十分简洁,还是他的惯常风格:“众人皆醉,被手机陶醉,惟我独昏,居然还在看报。”图文并茂,纸媒的情结跃然而出。

街上的书报亭消失了,阅报栏也难觅踪影,报纸相对于新媒体,渐渐地被边缘化,很多读者不看报久矣。然而总有一些人对报纸依依不舍,尤其是有数十年阅读习惯的,每天到信箱里取报已成下意识之举。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许多报纸与生活重叠的经典画面。过去体面人家报纸是精神早餐,和牛奶鸡蛋面包一样不可或缺,为了翻阅报纸时不会弄脏手,管家每天早晨用熨斗烫干油墨,然后和早餐银盘一起端送给主人。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每日傍晚,我们最期盼的是邮递员送来的一张晚报,许多铅字组成的新闻轶事,是灶披间里和晚餐桌上津津乐道的话题,讨论常常延续到夜晚纳凉的躺椅上……

我对报纸的兴趣,始于读小学刚识字,那时市场萧条,出版的仅有两大报,弄堂里没有阅报栏,隔壁邻居家境殷实,订有一份《文汇报》,对开四版,每天放学回来去“蹭报”,成了我的课余活动,乐此不疲。后来在我踏进报社大门,成为一名编辑人的时候,正逢报业的流金岁月。发行量不断刷新,新闻纸供不应求,日报周报旬报、文艺报体育报、都市报行业报……如雨后春笋。我们写稿、编稿、划样、排版、校对,在弥漫着油墨香的编辑室,埋头于一大摞报纸丛中,耕种满田园,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和成就洋溢在四周。 

曾记否,过去我们争论时会来一句“报上说的”,大有正义凛然、无可辩驳之意。现在自媒体众多,百花齐放,但你不会以此为据,强硬地表示“某音上看到的”“某大V说的”,毕竟底气不足,疑信参半。在我的一些文友中,谁在报纸上发表了散文随笔诗歌等,往往会在朋友圈里展示晒出。其实写了篇文章,自己也可发在朋友圈,但这是个体行为。自媒体是一个人的故事,报纸毕竟有“三审三校”,讲究创意,需要结构,规整语言,经过报纸刊发,戴上纸媒的分外醒目的LOGO,使得整篇文字拥有了一种严谨、专业和权威。 

“居然还在看报” 的由之先生不会忘记,当年乘坐地铁阅读报纸,发现手中虽然四开小报, 但左右翻动时,会影响紧挨身边坐着的人,他当即心里一动,为什么不能朝前面翻看?于是决心打破传统,搞一份横向印制的报纸。那一年在副刊上做试验,甫一推出,读者大加赞赏,惜乎正报不能随之改动,否则“横版报纸”的旁逸斜出,匠心独运,在报刊史上是可以记一笔的。

你还看报吗?这一衢室之问最新的版本升级为:报纸会消失吗?在我看来,家里不一定要有笔墨纸砚,但沙发上没有几本书,桌上没有一两份报纸,总会觉得不完整,家庭因此也缺了一点睿达、灵动的氛围和色彩。那天有老报人在群里接口说道,纸质传媒消失也难,恐怕如同图书馆不会消亡一样。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写了本《晃来晃去的人》,讲述了一间房间里一个心灵的故事,“我老买新书,不可否认,买得快,读得慢。可是只要它们把我团团围住,就像有一种广阔生活的保证人站在身旁。”书报也是一种人性的需求,被那些纸质书报团团围住的感觉,是没有办法电子化的。

于是,我借用了宋人的一句古诗,来描绘由之先生在地铁里孤独的阅报身影:“世人皆失我独得,春风浩浩诗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