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用惯了电脑码字,疏于捏笔杆了,不过但凡捏得笔杆写字,总会油然想起“笔杆青”三字,这联想很是微妙有趣,须知此“笔杆青”与笔杆毫不相干,它是一种黄鳝的雅名,状如笔杆(毛笔笔杆更像)而呈青色,老一辈都雅好此物。
某日女儿带着我们老两口去一家老面馆吃面,在点食时,我一眼看见招牌上有“笔杆青鳝糊面”的品类,心中立时升起愉悦,指着这牌子说:“就点它,来一碗正宗的鳝糊面!”女儿问:“怎么知道它是正宗的鳝糊面?”我回应:“能说出‘笔杆青’仨字的必定是行家,不会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女儿便照此而行。待我们在面馆坐定,约十来分钟光景,一碗浓油赤酱、葱翠姜黄的现炒鳝糊面便端到了眼前,我轻轻用筷一拨、搛一根鳝丝一品味,就连连点头:“味鲜而有弹性,果然是现划的传统‘笔杆青’。”
我的父亲是典型的老苏州,对苏州美食了如指掌,譬如之于黄鳝,他就有许多见识,说是通常黄鳝只能吃鳝筒或鳝片,要吃鳝丝和鳝糊,非“笔杆青”莫属,如果再细分,鳝丝有鳝背和鳝肚之别,鳝背更稀罕,一盆炒“笔杆青”鳝背算是上档次的热炒啦。盖因它的肉质鲜嫩、富有弹性也。如今,水产养殖业发达,人工饲养的黄鳝比比皆是,有人还揭秘说,人工饲养黄鳝是用激素甚而避孕药喂养长大,又粗又肥,此说未必真实,但“笔杆青”黄鳝必是野生无疑。
“笔杆青”状如笔杆,黄中泛青,它是不可用来作鳝筒烹调的,最适宜就是炒鳝糊。有的饭店用寻常黄鳝划鳝丝替代“笔杆青”鳝丝,鱼目混珠,肉质粗糙,不堪细品。
总想着要吃真正的“笔杆青”,到饭店品尝嫌价格过于昂贵,一盆清炒鳝糊要近百元,且量不丰裕,有时还吃到冰货,口感木涩涩的自认倒霉。所以我把眼光投向农贸市场,寻寻觅觅之下,终于找到了一家专门划鳝丝的摊点。我问有没有现划鳝丝,当柜的一位老人当即应答:“你问的是‘笔杆青’么?”我一下亢奋起来:“对对对,就是‘笔杆青’,专门用来划鳝丝的。”他坦然说:“算你识货,现在的人都不知‘笔杆青’了,我有少许货色,可以给你现泡现划。”我接着问价格,他回应说,价格就不论了,能知道“笔杆青”的顾客已经不多见,待划了再说。我审视这老人,相貌善良厚道,就让他划了再说。他于是用开水闷烫了那一堆黄鳝,接着摆开阵场,圆熟操作了起来。我看他一进入状态,身手极为利索,手下的“笔杆青”小黄鳝即刻被他骨肉分离,井然有序。久违了啊,真是高手高技!毕,他过了过秤,说是就念你懂得“笔杆青”,成本价卖你啦。我推让,他执意,买卖乃成。他嘱咐我,今后想吃鳝丝,尽管来找老薛,他即将退休,由儿子当家,以后找他儿子小薛也行,因为儿子也懂得“笔杆青”,也善于操持这活计。我多谢不迭,喜孜孜回家,这回呀,自己炒的一大盘响油鳝糊吃得真是过瘾。
嗣后我与小薛续上了联系,他也知道我好这一口,在进货时总不忘“笔杆青”,季节不适时,他甚至会从广东空运进货,不仅为了我这个捏笔杆的老饕,也为了同样好这一口的市民呢。据小薛说,识货“笔杆青”的人是越来越多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