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我在苏州。妻子告诉我,家中的电饭煲坏了。初夏时分回来,天气渐渐炎热,妻叫我把电风扇拿出来,插上电源,却不转。坏了。换一台,用了几天,也不转了。还有一台家用绞肉机,妻子从网上购买的,只用了一次,便无法再用。我还说,网上购买的不可靠,准备换一个。一下子坏了四样东西,妻子说,不如都送到朋友忠泽那里去修一下,能修就不换。
过了两天,忠泽来电话说,修好了,叫我去拿。电饭煲坏在哪里,忠泽没有说,只说修好了。绞肉机其实没有坏,是我使用不当。两台电风扇是电机坏了。原来的电机,全是铝线,连接线也是铝线,都氧化了。当时就是图便宜买的,真应了一句老话——便宜没好货。两个电风扇,都换了铜线新电机。问多少钱,忠泽说,就收你两个电机钱。
四件小电器又都恢复了功能。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有时只是个保险丝断了,有时只是个电容坏了,在电器来说,就如人感冒了一样,都是小毛病,修一下照样使用。但由于多数人不懂电器,一坏便以为彻底不能用了。比如电风扇,买一只也要不了几个钱,修一下有时费用比买新的少不了多少,况且修好了也还是个旧的,不如买个新的省事。有些人甚至不坏也要换。
小时候穿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的东西坏了,比如锅漏了,碗裂了,盆破了,桶板子烂了,筛子、匾子破了,鞋跟歪了,拉链坏了,雨伞骨子断了,哪怕是屋漏了,父母亲都是要修要补的,哪有一坏就换的?
不知何时,好些靠“修”吃饭的师傅们,一个个就关了修理铺。比如我岳父就是修自行车的,在摩托车流行农村后,他就“混”不下去了。孩子们成家后,我和他们一起生活了五六年,凡是家里坏了的东西,大都是一个字——换。家具坏了,换。电脑坏了,换。餐具旧了,换。衣鞋过时了,换。汽车旧了,换。换新的方便、简单,扔旧的毫不心疼、毫不犹豫。反映出来的,不只是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更是生活理念、时代特征。我们老一辈是修的一代,孩子们是换的一代。
有些人生活不如意,就想换一种活法。工作不如意,就要换一个工作。甚至老公不如意,就想换老公,妻子不如意就想换妻子。说说可以,真做却难。无论换什么,其实都要付出全新的代价,换来的生活质量,还未必有多大的提高。生活没有完美,尽管人人都在追求。不完美就要换一种活法,那样会把原有的美也一起丢失了。不完美的地方,可以通过修的方法,使其尽量美好。诚如夫妻,都是通过理解、包容、忍让、妥协,慢慢到达和谐美好的境界。如果一看到对方的缺点,就想到换人,可以肯定,永远也不可能拥有美满的婚姻。
能修不换,其实是生活中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