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万人空巷看国庆大游行是国庆节的主要活动。10月1日那天,左邻右舍,三五成群,或拿着小板凳,或带着干粮,一早便到市中心一些主要马路的人行道,选择有利的位置,等着观看国庆大游行的队伍。当游行队伍缓缓走来,马路两旁的市民群情激昂,与游行队伍一起振臂高呼国庆口号。队伍最前面是八人扛行的领袖画像,接着有红旗方阵、国庆标语方阵、体操方阵……最威武的队伍是军乐队,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时,人们都跟着唱起来,嘹亮的歌声在空中回荡。游行队伍中各种各样的模型彩车,是孩子们的最爱。具有民间特色的扭秧歌、踩高跷、采莲船、耍龙舞狮队伍,更是令观众大声喝彩。国庆之夜,人山人海看节日彩灯、烟火表演,成了一道独特的都市风景线。
到了七十年代,国庆节一般只放一天假,那个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电影院便成了“香饽饽”。每到国庆节,能够弄到电影票,就是最开心的过节方式。那时电影院里放映的基本上都是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有《智取华山》《林海雪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等国产片,也有外国进口的片子,不过大都来自苏联、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如《列宁在1918》《看不见的战线》《宁死不屈》等。改革开放后的七十年代后期,日本、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影片《追捕》《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相继在本市影院放映,市民喜出望外,但往往一票难求。当时,如有人送上几张电影票,可谓珍贵礼物了。
八十年代之后,电视机走进了普通家庭中,观看电视成了市民的主要娱乐活动。国庆期间,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围在电视机前,观看国庆专题文艺节目,有歌颂伟大祖国的诗朗诵、歌舞、戏曲、交响乐等。还有《西游记》《霍元甲》等为国庆假期专门安排的电视连续剧。印象最深的当数电视直播的国庆大阅兵,通过电视屏幕,人们看到威武雄壮的人民军队迈着矫健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型主战坦克、火炮以及各种战略导弹等国防武器接踵而来……令人热血沸腾,无比自豪。不少社区举办的“庆国庆”游园活动也十分热闹,有文艺表演,猜谜语、套圈、蒙眼敲锣等游戏,气氛热烈。
进入新世纪,国庆节从短假到长假,被称为“黄金周”。城市的主要道路、公共场所挂国旗,绿化带用花卉造型,营造浓厚喜庆氛围;步行街、商业广场人流熙攘,商品纷纷打折、优惠;亲朋好友趁假期相聚,在酒店饭馆小酌叙情;科技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人头攒动。旅游景点热闹非凡,人们或到郊野、周边省市“农家乐”休闲打卡,或结伴到国内、境外游览……
近年人们都响应倡导,就地过节。“守得云开见月明”,繁华和热闹必将重新回归。这一天,相信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