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日,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去单位值班。自行车刚刚骑进机关大院,门卫就冲我招手:“周老师,快来,您的电话。”但听得阿姨急切地哭喊:“天柱,你快回来,你姆妈已送医院。”我连忙请假,飞踩自行车直冲医院。
一进病房,平素面容慈祥的母亲完全变了形,后脑勺包了一层又一层纱布,右眼肿得睁不开。原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母亲,早晨上公园打完太极拳,心急火燎赶回家,爬楼梯时没站稳,从楼梯上滚了下来,砸在水泥地上,跌得鼻青眼肿。我俯下身,心疼的泪水淌了下来。被泪水滴醒的母亲却笑着安慰我:“没什么,很快就会好的。”
出院时,主治医师一脸严肃地叮嘱我:“花甲老人要按时服药。更重要的是,今后,外出走路,上下楼梯,必须拄拐杖。”
和母亲一提拐杖,便遭封杀:“这事我懂!不用你操心!”“懂”字说得特别响。我一急,搬出医嘱。母亲勉强点点头,嘟哝道:“好好好!”究竟怎么个好法,没有下文。
说服不了母亲,我深为懊恼。细心的阿姨悄悄告诉我:“傻孩子,你还不懂老妈的心。她从不服老。用了拐杖,怕老姐妹说她老了。”原来,问题出在“老”字上。事实是,谁都要变老。硬拗不服老,行吗?我一冲动,想先斩后奏,把拐杖买回来再说。父亲立即投了反对票。道理很简单,拐杖是母亲用。她本人没想通,买了不用,也是白搭。
不管怎么说,血的教训,让母亲谨慎多了。她一改以往风生水起的快节奏,一步一步走得稳当踏实。可是,那天早上,我陪她去医院看病。一路上,我想搀扶她,她却连连摆手谢绝。谁料过马路时,她心一急脚一滑,竟仰面倒了下去。幸亏我眼疾手快,奋力抱住。结果,两人一起滑坐在马路中央。
回到家,我急急地禀告父亲,他皱着眉头,只说了一句话:“明天是星期六,我们一起去老城隍庙。”
爸妈一向喜爱城隍庙的蟹壳黄与宁波汤团,难得去一趟,吃罢这一干一湿、一咸一甜的经典点心,父亲领着母亲与我,来到拐杖专卖店。母亲一看就嚷开了:“不对呀,我没说要买拐杖。”父亲说:“你不要,我要呀。对老年人来说,拐杖是最管用的第三条腿。老人不能整天闷在家里,外出走走,有益健康。带根拐杖,增加安全系数,可以让家人放心呀。”父亲这番话,令母亲不住地点头。
挑选拐杖,父亲真有一套。材质选黄杨,天然原木,结实耐脏。站于平地,两手下垂,取立正姿势,测出手腕至地面的距离,就是拐杖的理想高度。选好自己的拐杖,父亲不由分说,拉着母亲的手,替她选起来。“女用拐杖,竹杖轻巧耐用,成都锦里的筇竹最佳。”
从这一天起,父母亲出门,从不忘记带上放在房门口的拐杖。直至母亲逝世,她再也不曾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