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征文

2022-02-26    作者:张希纯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政府部门从事文秘工作,请示批复、意见办法、调研报告、工作计划,篇篇都是命题作文。久而久之,竟有些“触类旁通的无形内在力”。

  第一次关注社会性征文是在2014年,我从媒体上得到“In上海——倾听你的上海故事”征文大赛的讯息。随后几天,儿时的许多影像浮上心头,我一边回忆细节,一边思索文句——“小学六年,半日制的求学时光”“置身菜场排队买菜的场景”“国庆节白天在路边看游行,夜晚在屋顶观焰火”“逛静安寺庙会的快乐”……静心数日,在平板电脑上码出一篇《排队的味道》。过几日潜心修改,投出。结果获得长宁赛区二等奖,信心大增。

  不久,又与“上海市民文化节写作大赛@姆妈的微笑~微写作活动”相遇。是时,母亲已跨入百岁,因尾骨骨折卧床半年。她思路尚清晰,常常绽放微笑,说着“我的福气比人强”,以此褒奖古稀花甲之年的老儿女们的照料。值班时,我坐在母亲床边,细细观察,在心里描摹……开笔时,构思与码字几乎同步。一周后便成文投稿,后来获“优秀作品奖”。

  此后,一见征文消息,我就兴奋。积极构思,码字,应征。渐渐地,码征文融入了我的养老生活,乐哉!乐哉!

  至2019年,我已参与各种征文20次,得奖11回,其中一、二等奖各三次。有几幕领奖场景颇有意味,印象深刻。

  有一回,我去主办方处领奖,接待的工作人员笑言:“这个奖是有些分量的,可惜……”看着我的老态,她欲言又止。

  又一回,去领取市级教育主题征文奖,承办方那位貌似学者的先生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这获奖证书评职称时可以派用场,你这……有些可惜了。

  再一回。是“下乡第一天”征文颁奖会。我提前半小时进会场,刚要坐下,只听见“宗老师,宗老师,您也来了”,转身一望,这不是甘先生嘛,赶紧迎上握手。他一下子愣住了,继而尴尬一笑:“噢,是你啊。”我又乐了。1978年,话剧《于无声处》犹如一声惊雷。而今,几十年过去了,还有熟人将我认错。

  获奖固然高兴,榜上无名也无伤大雅,参与征文的过程才是最快乐的。每每知道有征文活动,我依然会积极投入。

  无论何事,成功时不可得意忘形,失败时无需灰心丧气。码征文,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