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吕南公有一首七律《勿愿寿》。有人说,人都是企盼长寿的,怎么会“勿愿寿”呢?
是的,长寿是人的共欲。自古以来,寿与福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最为人们崇奉。亲朋间的祝福词,最高大上的,就是福寿无疆、福寿双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类。王熙凤为了讨贾母的喜欢,就经常恭维贾母“福寿双全”。
然而,社会是复杂的,也确有人勿愿寿。吕南公在诗中着重指出的,是“寿不利贫只利富”。他写了一位西家老人,虽然精晓稼穡,但“白发空多缺衣食,儿孱妻病盆甑干,静卧藜床冷无席”,贫病交加的困境,扼杀了他的生趣,也就“勿愿寿”了。
“勿愿寿”,按庄子的说法,是由于寿则多辱。他在《天地》篇中写尧到华地视察,当地人祝福他长寿、富贵、多子,他一一作答。尧说,“多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在尧看来,活得太长会多困辱,讨人嫌,因而他不要这样的祝福。
庄子所说的寿则多辱,是吕南公诗中那位西家老人勿愿寿的根本原因,寿则多辱,并不只是“寿不利贫只利富”,它的成因要多得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随着年龄的老去,人 的体能和智能日益衰退,疾病缠身。严重的,不仅失去工作能力,也丧失了自理能力,成了“多余的人”,被视为社会的“包袱”。衣食住行都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被视为“老不死的”。这无疑是一种屈辱、一种悲哀。
因而,尊老爱老,不仅要使老人生活无忧,同时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不受屈辱。应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尊老养老的风气日益得到发扬,寿则多辱的情况日益有所改善,但问题仍然不少。拿养老院来说,固然有办得好的,也有的只是为了营利“收容”一下“无用的老人”,却利用老人的弱势地位,伤害老人的自尊,或无理限制其行动自由,或动辄训斥责骂。少数不良工作人员甚至暗中虐待、殴打无力反抗的患病老人。现在不少老人不想进养老院 ,经济固然是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害怕失去尊严,害怕“寿则辱”。
自然,老人自身也应该重视健康,尽量减少或推迟重大疾病的发生,争取寿而康,寿而健,始终拥有生命的欢乐,同时也减轻社会和亲属的沉重负担。同时,要珍惜晚节。一旦老而失德,就变成“老而不死是为贼”。晚节不保的周作人,是这方面的例证。人类的发展,会使寿则多辱的现象越来越少 ,这固然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也有赖老人品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