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嫂都年逾七秩,他俩对待手机的态度处于两个极端。嫂子有手机,却几无用处,她至今也不会操作微信,似无法逾越“数字鸿沟”;兄长玩得得心应手,早期炒股,近来游戏,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摸向枕边的手机。每天在App上打卡领金币,兑换小礼品;还经常在夜里刷视频,看小说。俨然是一位“网瘾老人”。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群体的网络普及率为38.6%。这个数据表明,我嫂子那样困于“数字鸿沟”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工信部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以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很有必要。值得关注的是,38.6%的群体当中,不乏我兄长那样乐此不疲、难以自拔的“网瘾老人”。最近,“10万老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0小时”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以往,提及网瘾,人们都会与青少年群体联系起来,引发诟病的缘由是沉迷网络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现如今,不少“银发低头族”也加入其中。网瘾对老年人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它占据了老人的大量休闲时间,打乱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碍身心健康。而且,沉醉于虚拟世界,往往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禁锢其精神自由。更有甚者,那些网络谣言、电信诈骗也会乘虚而入,老人受骗上当的几率也随之提升。
老年网瘾,也是现代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看来,其内因,主要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奢望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归属感。老年人退休后,脱离了工作岗位,社交圈子日渐萎缩,大量的闲暇时间必须独处。且不说老来丧偶,很多老来伴,也是话不投机。于是乎,孤独、寂寞、忧伤、抑郁等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世界卫生组织将孤独列为“比吸烟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不是没有道理的。倘若老人性格内向,怠于社交,又充满好奇,那么,其涉足网络而求得精神满足乃至上瘾,便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归属。
很显然,缺乏情感抚慰的老人,更有可能陷入网瘾而无法自拔。要让老年人脱瘾,他们的家庭成员(尤其子女)是第一责任人。老人得到的陪伴和关爱多一点,他们的孤独感就会大大减弱,沉迷于网络的需求也会式微。同时,老年人特别是身边无子女的孤寡独居者,更要在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帮助下,积极地走出家门,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志愿服务,切实增强存在感和归属感,尽早摆脱对手机和电脑的心理依赖。
网络本身没有原罪,要防止的是沉迷。引导老人科学上网,理性用网,及时帮助网瘾老人脱瘾,是一项现实工作,切莫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