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海人

2021-07-24    作者:马镇兴


  说实话,我从没想过会到上海生活。印象中,我们这些工作生活在县城里的人,都会被看作乡下人。小时候,跟母亲来上海的大姨妈家做客,我就把吃剩的棒冰放进衣袋里。

  人生总是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2003年,女儿大学毕业,她没有留在北京,而是到上海就业。2013年,我和妻子在南京退休。为了带两岁多的小外孙,我们一起来到上海,加入了据称有千万之巨的非沪籍人口大军。

  像我们这样过来带第三代的,不少是同乡。有50年前的初中老同学,还有妻子几十年未联系的发小,多为夫妻同行。有的与儿女孙辈三代同住一屋,有的与小辈分开住,或买房或租房。

  来上海,是儿女们的主动选择,父母们多有些被动和无奈。辛苦了几十年,原指望退休之后可以自由轻松。一旦荣升祖辈,就要为新的使命发挥余热。

  好在我们都是50后,已习惯随遇而安。我逐渐适应了新角色,适应了在这座城市的生活。外孙入幼儿园了,上小学了,完成买汏烧的任务之后,略有空闲,我健身锻炼,上老年大 学,读书看报,外出旅游……尽量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多彩、快乐。

  身居上海,生活越来越方便。网购快递外卖,足不出户;超市菜场支付,手机搞定;去银行,智能操作又快又好;配药看病体检,费用异地结算;老友聚会,坐上地铁,再远也就个把小时;回单位回老家,一天几十班的高铁,说走就走。

  上海人生活有品位,行事讲规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拎得清,有不少可学之处。这几年,我亲历了交通整治、烟花禁燃、垃圾分类、疫情防控,很多看似无解的难事都办成了。不得不让人感佩,这是一座善作善成、值得信赖的城市。我也因此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惯,亲身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5年1月24日,《上海老年报》刊发了一篇我写老年大学的投稿,这是我退休之后首次发表文章,由此信心倍增,近百篇 散文随笔陆续面世。

  上海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在职时,多是单位发票子;现在,我已习惯买票进剧场。看话剧,听音乐,观杂技,欣赏独脚戏……还有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名人故居可参观,有大量历史建筑可寻访。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多了浓浓的艺术氛围。

  屈指一算,来沪八年。我对她由陌生而熟悉,因融入而喜欢。前几年加入一个微信群,我用“新上海人”作网名。将来,我会在上海养老吗?虽然未有定论,这座城市已给我留下美好和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