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今何在

2021-06-15    作者:吴永耀


  前些日子顺昌路几个地块接而连三地实施旧区改造,网民们纷纷发感想、抒情怀。的确,对于六十岁以上的人来说,伴随儿时生活过程的老建筑老地标是磨不掉挥不去的记忆烙印。

  我家住在望亭路,而今金陵中路以南路段两旁的旧房早已被高楼大厦代替,金陵中路以北路段马路则被延中绿地所湮灭。我家的门牌号仍在,不过已成了建设银行上海总部的地址。

  所幸望亭路边还有不少老建筑至今安在。望亭路朝南尽头是淮海中路,丁字路口上的原法租界宝昌路消防站建筑还在,它正对着望亭路,有百余年历史。楼南中央建有八层高瞭望台,八十年代中期被拆除。这座建筑曾先后更名为泰山路消防站和霞飞路消防站,我们习惯叫救火会,它现在叫嵩山消防队。记得1969年年底那天中午,我们只听到刺耳的消防警铃声,随之好几辆消防车倾巢而出朝西急驶,直到晚上才回营房,后来知道是去灭文化广场那场大火。左边最早为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共用的外国人公墓,上一辈老人习惯称之为外国坟山。解放后改建成淮海公园,当时门票3分钱,现在沿街部分成了开放式绿地。右边最早为法租界霞飞路巡捕房,后来为旧上海警察局,再后来成为我初中母校东风中学的旧址,现在用途是国际一线奢侈品品牌爱马仕旗舰店。

  望亭路朝北尽头是延安东路,马路对面一幢八层楼的年红公寓老建筑还在,我们习惯叫它“八层楼”。记得那年复旦大学新光源发明家蔡祖泉教授发明了新光源长弧氙灯 ,这盏100KW的“人造小太阳”试灯时就安装在八层楼楼顶上,一下子照亮靠近武胜路的人民广场。尽管当时资讯没有现在发达,但也轰动一时。一连好几天的晚上,附近马路都挤满了瞧稀奇看热闹的人 。现在八层楼还在,还是原先的住宅功能。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在读书的我下午放学后经常随已退休的老父亲逛菜场淘海鲜。计划经济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按大户小户之分发放水产券。父母都是爱吃海鲜的宁波人,平时只能逛菜场碰运气 。逛的菜场有顺昌路的太平桥菜场,大沽路的马立斯菜场,以及家附近的八仙桥菜场。运气好的话水产柜会拿出一竹筐杂鱼之类的,卖完收摊,晚了就没口福。有时也到远一点的福州路水产公司,水产公司要么没有,有的话一般总能买到,不过要排长队从二楼排到楼下。一次我们在马立斯菜场碰巧买到一块鲨鱼,回家后母亲做了一锅鲨鱼羹,那鲜美味道至今还在回味。

  时过境迁,现在父母大人早已过世,太平桥菜场变成豪宅楼盘,马立斯菜场变成办公大楼,八仙桥菜场变成郁郁葱葱的绿地,倒是水产公司旧址还在,不过一层变商店超市,楼上为连锁酒店。

  儿时记忆今何在?城市日新月异,带走了老年人儿时生活的场景。但那曾经鲜活的一幕幕,或触景生情,戓浮想联翩,是永远不会从我们心里消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