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书

2021-03-02    作者:肖振华

浓云的天气,有一点细雨,气温不低,手裸露在外也不嫌冷,这样的氛围很适合整理旧书。于是在这个年梢的午后 ,挑一张轻音乐碟片,是KEVINKERN 的《绿色花园》,拉开一架架书柜门,让柔漫如水的钢琴音符在书房流淌开来。

  书柜里的书都旧了,油墨味早释放完,有淡淡的霉味,但绝不难闻,是馆藏家庋书籍都有的那种味道,给人一种满足感和亲切感。迁居在即,闲暇时便用来检点旧书,摩挲着一册册带有褐斑的书皮,翻动泛黄的纸页,默默地和一些跟随多年的书籍道别分手。

  许多书是一时舍不得离弃的。比如那一套装帧简洁的《数 理化自学丛书》,共有17册,里面还夹着几张演算稿纸 ,自小学四年级遭遇“文革”,直到该上大学的年龄,荒废十年后,才由这套书给了我正规、系统的知识启蒙。顾我有情还惜别。时过境迁,如今的教材题目更新颖、解题方法更进步,只能学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了。

  曾经读过一些人物传记,通常是小时候家有丰富的藏书,可以随意翻看,即使儿童不宜、父母不让看,他们也想方设法去骗去偷,这种趣味盎然的读书情节让人羡慕。谁说过的,“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而我的童年,就住在这没有窗的暗屋,除了偶尔有一两分钱,坐在书摊边看看连环画。

   还是读一二年级时候吧,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常用成语》。眼前的这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小32开本,系“工农通俗文库”系列丛书的一本,橘红色封面,上方是稻穗旁读书的装饰画,下面是拉长的白色美术字书名,薄薄的50页,定价0.11元,1963年出版。书中按第一字笔画次序排列,收入了437条成语。近60年了,当时买书的兴奋还历历在目,得书后便抄写背诵,作文中现学现用,在一句话里竟然连用了三个成语,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分秒必争……书柜里还有一本《我们是姊妹兄弟》,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小说,6.8万字,98页,也是薄薄的一本。当时这本书是借来阅读的,故事背景是上海的一所学校,人物就是身边的你我他,这让我十分着迷,深深沉湎其中。那时刚戴上红领巾不久,担任中队宣传委员,也想着有一天,写下我们少先队生活的五彩缤纷……前两年在网上旧书店溜达,突然看到了这本儿时的书,立即下单买下。拿到书后,适逢小学同学相聚,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1年出版的小说,犹如一列逆向时光车,载着我们重返少年,别梦依稀,让我们一群姊妹兄弟唏嘘不已。

  钢琴曲在耳畔演绎还原生命的绿色。我在泛黄的书页中流连,手里的书也透出一丝丝令人依恋的青草香气。有的书是注定跟随你一辈子的。几回搬家,几回理书,上一轮不舍的书,再一轮散去了;留下来的书,无论哪一册,都在说着存在的理由。舍取标准再苛刻,即便有时想从书房里撤去书柜 ,我的少年的书也不会丢弃。不是这些书有多少知识含量,这些书也不会是孤本绝版,但对于我来说,这两本薄薄的小书,是少年时代引颈向外张望时,看到的第一片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