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长椅上的老人

2021-02-07    作者:张斤夫

到公园晨练,经常在湖边看到两位老人,坐在一株柳树下的长椅上,又拉又唱。男的瘦瘦的,头发有些花白,看上去七八十岁,拉胡琴;女的年轻些,长发披肩,好像还抹着口红,唱的是传统歌曲或黄梅戏。拉的很认真;唱的很专心。或许因为上了年纪,不时走腔跑调儿,引起一些路人的议论甚至侧目。
  他们依旧悠然地拉着,唱着。
  每当看到他们,我不由得感叹,真是一对活宝!
  前些日子,再经过那条长椅,只看到唱歌的老人坐在那里。她静静地坐着,有意无意地看看湖面,或是经过的人,不再唱。
  头一次我没在意,第二次第三次,依然是她一个人。我实在憋不住,上前问道:“阿姨,拉胡琴的爷叔没来?”“他走了。”低沉平缓的回答透出淡淡的忧伤。“啥辰光走的?”“前天刚过‘五七’。”“您一个人还常来?”老人微微一笑,爽朗地回答:“我当他没死!”
  我一怔,想说什么,半天,啥也没说。
  不禁想到马尔克斯在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描写的费尔米娜。丈夫去世后,无论她怎样努力,也不管她做什么,甚 至将丈夫穿过的衣服烧掉 ,把丈夫读过的书卖掉,丈夫的形象总是萦绕在她的脑海里。“特别是,在小公园的长靠背椅上,丈夫折下那支扁桃树枝向她求爱的样子,经常像夜间的小鸟,扑棱着翅膀从她头上掠过”。最后,她终于明白,只要还活着,丈夫在她的心里就不会死去。从此,每次路过那个小花园,她都会到那张椅子上坐一会儿,有时情不自禁地喃喃私语些什么。
  我和唱歌的阿姨聊了一会,得知她姓于,她丈夫姓罗,他们在淮北插队落户时认识。县革委会要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她被调去唱歌,他被调去拉胡琴。二胡板胡京胡,他都会。她能唱很多革命歌曲,还会唱黄梅戏。每次演出,两人配合默契,天长日久,产生了感情。宣传队不准谈恋爱,回沪后的一天傍晚,火热的太阳躲到大楼后面,公园快要关门的时候,他们在这条长椅上紧紧相拥。从此,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退休多年,他们依然保持着爱好。那棵柳树,那条长椅,成为他们的舞台。只要天气好,他们就来到这里,拉一拉唱一唱。即使不拉琴不唱歌,来这里坐一坐看一看 ,想一想心事,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