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随想

2021-01-16   

古代国人过年,或从冬至开始。有点像西域,圣诞节前先有个感恩节,都有家族聚会,感谢先人,互馈礼物的内容。在中国,冬至有文化和季候上的双重意义。比如皇家在冬至举行冬季大祭,祈求列祖列宗保佑社稷江山,政治意义明显。在民间则是聚族飨宴,祭祖感恩。
  后工业时代,官家主导的冬至祭祀已经消失。民间仍保留了“冬至盘”的传统,亲朋间食物相馈,提筐担盒,充斥街弄。陆游诗“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写的便是这一习俗。现代偏重了迁坟落葬的内涵,祭祀结束,分享祭品。这在物质贫乏的农耕时代,无疑是一顿大餐。至今,浦东乡下,冬至期间,子女会特意探父母。兄弟姐妹间走动,都会郑重其事地带上丰厚的食物、御寒衣物等礼品。这是一个不能空手跑亲戚的日子。无怪乎社会上的慈善公益活动都安排在冬至前。
  今年庚子冬至那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消息,让我哭笑不得,有必要议论一回。
  一位小学女教师迎接一个低年级学生到校。平时,这个同学都是由奶奶或妈妈送来上学,今天是阿姨送。老师问,“妈妈和奶奶呢?”
  孩子说:“妈妈上班去了。奶奶因为家里死人了,今天把死人送到外地去。”
  老师听了心里一哆嗦。后来一想,今天是冬至。再问,“奶奶是不是送亲人落葬啊?”学生点点头。
  孩子的话,缺少敬讳。逝者 为大,何况是长辈。老师的话,语义中性,或少了人文关怀。语景冷漠,肌肤不适。
  近看权威媒体报道,政府派出军用专机,将在韩国的第三批志愿军烈士遗骸接回国 ,并举行隆重的“奉安仪式”――祭祀,安葬,或称“奉安入土”。
  称事有贬褒之分,词有雅俗之别。鉴于文统断隔,文脉晏息,许多有特殊内涵的词语遗佚,一些专用敬词疏漏不用,可惜之至。其实老祖宗发明并仔细安排了各种场景下的特殊说法,只要我们多注意书本、典籍中的例子,特别是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文字,定能纠正视听,还以雅颂。
  顺便说一句,“火化”是主流媒体在用的词,中性,听起来还是心情沉重。如果想做语言达人,推荐佛界的说法“荼毗”。这词有典雅高贵的意味。用在尊者身上,示敬示爱。
  另外特别推荐普及“丁忧”一词。表示奉安前后的哀悼时间,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比如遇到同事邀唱卡拉OK,你说“不去”,人家以为你搭架子。你说“家里刚死人”,话是明明白白,然而会让大家丧气。说“丁忧期间”,众人明白,却不拂兴致。
  丁忧这个说法,书面及口语的表达俱佳,近年渐行。如在课堂中或有提及,坊间多使用,再坚持十年,当能固定下来。但愿整个社会重视文统传承 ,特别是文科老师,注意发现和收集这些特殊的知识点。让孩子们有体面优雅的语言风度,做个得体的华族士子,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