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

2021-01-12    作者:张熙觉

  城市是有温度的,她的每一个街区都能让人感受到热度和暖意。

  巍峨的成都路南北高架桥底下,有一段路叫重庆南路。它起始于妇女用品商店,门牌号是2号。小辰光姆妈最喜欢进店了,里面有花花绿绿的服装开片出售。开片是已经裁剪好的布衣料子,只需拿回家在缝纫机上踩几下就可以穿上身。打个比喻,有点像新雅食品店供应的半成品,多么方便。

  我对做衣服一类的针线活没什么兴趣。不料上世纪70年代我下乡去黑龙江以后,当地老乡不知从哪儿打听到的,说是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的服装开片不错,价廉物美,要我回沪探亲时给他们代购一些,所以我也就成了这家店的常客。

  重庆南路6号至8号是原“公费医疗第一门诊部”,我常去帮大人跑腿,挂号,取中药等等。我最乐意干的活是去退咳嗽药水的空瓶,5分钱一个,这收入还不用上缴。

  有回吃中午饭,一不小心鱼骨头卡在喉咙口,自己干着急没用。后来母亲陪我去“一门诊”,医生立即放弃休息为我解除了痛苦。

   过了兴安路是梅林水果店,不知它和专做罐头食品的梅林公司是不是上下级关系。那时候水果店极少,可卖的果品也就五六种:国光苹果、天津鸭梨、广东芝麻香蕉等等,崇明甜芦粟也算一个品种。

  有时好不容易运来了一两筐苹果,马上有顾客排队。但半小时不到就听到营业员哇啦哇啦的喊叫声:“后面的请不要排队了。”我颇感失望,因为那时上海人去走亲戚做“人客”,一篮头水果外加一盒裱花蛋糕是标配。排在我前面的一个老伯看我急得快要哭出来,便主动把手里的水果让给我。我至今还觉得心里暖暖的。

  过了水果店是房管所。进门有口大缸,用来盛放植筋石灰。谁家墙壁有窟窿的,拿回来自己动手补一补。

   每逢周四清早,是全民卫生日。居委会干部都穿了高帮雨靴带领居民冲洗地面,淘干净阴沟盖。父母常叫我去房管所借长橡皮管子,大竹枝扫帚和水桶。我高兴地跑了一趟又一趟。等我中午放学回家一看,地面特别干净,完全可以席地而坐。我打心底里高兴,因为这也有我的一份劳动。

  房管所南面叫鸿安坊,弄口有个中年女子专营织补衣服。谁家的毛料裤子蛀了一个洞,哪位女士的“玻璃丝袜”被钝物钩破了,交给她,保证做得天衣无缝。我20岁时去黑龙江,她在那儿埋头织补,30岁回沪,她还坐在那儿,像一尊雕塑。有些老客户甚至从外地赶来找她。

  再朝南就到了30弄,我的老家太仓坊。几乎和上海成千上万条弄堂口一样,弄口有个老皮匠,戴了老花镜在为人掌鞋,修修补补;一个烫衣摊,把衣服熨烫得一丝皱纹也没有;一间公用电话间,连接千家万户。市民生活离不开这“三大件”。

  城市的街头巷尾,处处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