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上街沿

2020-11-24    作者:赵韩德

  老上海的有些称谓说法 ,朴实形象,温馨可人。比如呼储钱罐曰“扑满”,称火柴曰“自来火”,管道供水叫“自来水”,卖热水的是“老虎灶”……

  其中又有“上街沿”之称。上街沿是指马路两边,路沿至商铺之间的那枚狭长空间。当时上海人,为什么不直白地称“人行道”,而偏要叫它“上街沿”?我推敲,是有缘故的。首先是直观,第一印象,三个字马上能望文生义。其次,此三字的功能范围不小,意义深奥。彼时上街沿并不只是单单用来走路通行。这狭长的空间里,上演着小市民社会日常的丰富细节,乃窄小而相当自由的生活平台,满满的人间烟火气。上街沿不属店铺,少有人管,是城市大流通格局下的自留地 、擦边球。

  于是上街沿就有卖栀子花白兰花,有放在膝盖上的微型烟摊,有搁板式报刊摊,有卖烘山芋、糖葫芦的,有小皮匠,有西洋镜,有手艺人。自由自在,人间万象;谦卑亲民,十分方便。自然也有小竹篮,卖各色菜蔬,刚摘下的豆苗,香香的菜干。不少后来名满天下的大店,其创始人筚路蓝缕,含辛茹苦,手提篮子,一户一户地走街串巷,在上街沿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做生意 ,一点一滴地积累信任,逐渐赢得人心,赢得顾客,如“小绍兴”当初的粥摊,苏州“稻香村”当年的沿街小铺。

  这次到古镇新场闲游,惊喜又见到了上街沿景色,一阵温馨。南汇地区像可爱的鹦鹉嘴 ,向东南突出,临傍东海。宋元时有大盐场,盐业鼎盛。盐就是银子,商贾云集。下沙、周浦、新场因此形成集镇。樯橹连岸,市井繁荣。新场水道纵横,交通便利,“小小新场赛苏州”。歌楼舞榭,大院深宅。而今全镇水抱河绕,桥街相连,河埠廊坊,竹石花树,家家临水,户户照影。马鞍形石桥就有20多座,苍老斑驳。桥边系舟石刻有精细石雕 ,如八仙、如意等等。

  第一茶楼傍水临桥,是老浦东有名的书场。信隆典当现为市级文物。崇修堂保持了清末民初的宅院格局,荡漾着老上海风味。李锦章宅是优秀历史建筑,前街后河,门洞檐口犹见木构垂花、花卉雕饰……到新场,体会了小桥流水窄巷旧坊 ,也享受到当下所有江南古镇浓郁的商业气。醉鹅醉鸡红烧蹄髈,糕团点心糯米粽子,香米蒸糕桂花糖藕。“新场醉”老酒,坛罐耸立红笺披拂。竹器店葫芦店惹人留步。茶行奇石香铺,饭馆酒旗,应接不暇。我大嚼梅花糕、油墩子。窄窄的街,窄得似乎两边的木楼,打开相对窗户就能互相握手。石路的上街沿便十分逼仄。做点零星的微生意,得侧身而坐,或就坐在门槛上。却见暖心一幕,上街沿断断续续的有农妇的小小竹篮,卖梅干菜、桃胶(桃树凝)、熏青豆、鸡毛菜、毛豆。剥好的新鲜毛豆只6元一斤,市区要20元。我买了两斤。

  一路漫步,见许多古宅都有铜牌编号标志,显示了当地决心修复古建筑的细致安排和决心。再回看上街沿的随意小卖 ,我感到一种严谨和舒朗的风气在交融迴漾,颇具书法和国画的审美——严处密不通风,舒处尽可走马。这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