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称呼陌生人的吗 ?小时候,陌生的大人之间互称同志,透着信任与齐心。来不及懂事,“文革”来了,人们发现,同志这个称谓不是谁都能用的,相识的人都不能保证是同志,何况陌生人。这样的迷茫,持续到比我们年长的孩子们四个面向了,人们忽然发现了最好的称谓。那时,学生的志向都是“长大要当工农兵”。最理想的是当兵,但这兵不是人人能当的。且当了兵,也很少有人一辈子做军人。所以,战友这样的称谓就太局限了。接下来,留城当个工人是年轻人最普遍的心愿。当了工人就要拜师,于是,社会上叫开了师傅。叫师傅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它模糊了政治身份。反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叫师傅没错的。
再后来,改革开放了,旧时的许多称谓重新回归,称先生、小姐,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透着自身的涵养。
那时我在当老师,一天,和年级组长去附近的电影院为学生订电影票。售票窗内坐着一位四十多岁长相普通的女售票员,组长探头叫了一声“同志”,问她明天的排片情况。她置若罔闻,眼皮都不撩一下。我抢上前叫了一声“小姐”,她立马抬头,把排片详情说了一遍。此后一连几天,我们组长见人就讲这个故事 ,说,我叫她同志她不睬,照照一叫她小姐,一下子那么热情,变了个人似的。你们说说,那样一个女人,照照竟然叫她小姐,怎么叫得出口!
在这个故事里,我显然是个不知耻的投机分子 ,但也可见,那时的小姐是多么尊贵的称呼。然而,尊贵的小姐,叫着叫着就变了味。现在你随便叫人小姐 ,很可能是想跟自己的皮肉过不去 。
现在管男士叫先生没问题,女的呢?叫女士太正式,也叫不顺口;叫太太,也不晓得人家结没结婚。叫美女吧,当真年轻貌美的,当然受用。年老色衰的,你让人家情何以堪?年纪轻的叫小姑娘没问题,上了年纪的,你别以为管人家叫姐就足够尊重。被太年轻的人叫姐,啥意思,你跟我差着辈呢,吃老娘豆腐吗?就算被平辈的人叫,且不说人家跟你没血缘关系,单瞧你脸上的褶子比我都多,还叫我姐!
有那么两回,在饭店里吃饭,真正的吃饱了没事做,跟服务员闲聊,问她们,喜欢被客人怎么称呼。首先出局的当然是小姐,其次,非常非常讨厌被人家叫服务员,觉得不被尊重;叫小姑娘显得受轻视;叫小妹也不喜欢,客人以为这样很亲切,她们却觉得自己成了村姑。那叫什么好呢,人与人相处,哪怕只是来吃顿饭的因缘,总得有个称谓吧?一个在高档西餐馆工作的服务员说,最喜欢被叫名字。那不熟悉的客人怎么办呢?她示范地举举手,像体操运动员上场那样,说,可以这样,我就知道客人需要服务 。
也有见人就称老师、老板的,尽管没有师生之谊,你也不给我发工资……
人和人处着处着,我们最终迷失在对彼此的称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