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年婚活”说开去

2020-10-16    作者:沈栖

       近年来,日文中多了一个新词“熟年婚活”,泛指未婚、丧偶或离异的单身老人参加联谊、相亲活动,找个伴侣共度余生。

       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仍未婚的男性占日本男性总人口的23.4%,女性占日本女性总人口的14.1%。日本政府将这项比例称为“终生未婚率”。据日本婚友社的调查,有近六成“熟年”男性和四成女性参加“婚活”。这些人群中,有不少老人告别了独居生活,开启新的人生之旅。用参与“熟年婚活”的日本老人的话说:“给剩下的人生增加点厚度”。

       虽说,老人不再是社会大舞台的主角,在家庭小舞台上也日趋边缘化,他们的晚年生活依然有一个质量问题。他们最怕孤寂落寞,尤其是那些独居斗室,孑然一身的单身、丧偶以及离异的老人。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不止是生理健康(小毛小病无妨大碍),还需要心理上的富足与愉悦。“熟年婚活”恰好填补了被需要的渴望,既温暖了他人,也取悦于自己,给双方的晚年生活带来了莫大的幸福。

       1938年,哈佛大学阿列·博克教授进行过一项“格兰特研究”,他追踪268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得出人生赢家必须具备的“十项全能”,其一:“60岁至85岁间拥有良好的婚姻关系,共情能力高”。从心理学的层面分析,一个人晚年拥有良好的婚姻关系,就会不断产生爱、温暖和亲密的元素,这种共情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应对机制,在互动中,不仅自我调节情绪,还接受着对方的抚慰和鼓励,促进各自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在爱情中获得重生。

       老去,是所有人的命运,无法回避。但人的精神状态不能因为步入迟暮而松懈、颓废乃至自暴自弃。对爱情的追求,绝非年轻人的专利,善于过“老了”以后日子的人,多一些自主意识,摒弃陈腐的传统观念诸如“从一而终”“老而戒色”,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勇于与相爱者结伴而行,这是生活强者和智者的题中之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赞赏日本人的“熟年婚活”。

       我历来反对子女干预单身的父母再婚,以种种理由阻扰其“婚活”。称这种行为不孝,并不为过。从2004年开始,康奈尔大学教授、老年医学专家卡尔·佩雷莫率领他的研究小组,深入访问了全美1500余名65岁以上的老人(有富翁也有穷汉),了解他们对子女、婚姻、衰老等问题的看法和忠告。受访者对丧偶或离异后再婚问题的忠告是“子女别过多干预”。理由极为浅显:“熟年婚活”是老人的自由,他有选择晚年生活方式的权利。诚如日本学者家田庄子在《熟年婚活》一书中所说,“这绝不是一件坏事,不管到了多少岁,能恋爱就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