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识字头晕始

2020-07-20    作者:肖振华

       英语算是旅行中的一种装备。前年去美国,十岁的孙女是我们的语言拐杖,她读的是双语学校,口语流利,沿途赢得不少夸赞:小朋友带着爷爷奶奶云游四方。因为常在国外走,手机里有不少翻译软件,还买了翻译机,但体验不佳,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看到一个包,欲问是牛皮的还是人造革的,翻译机半天才连上网,不料卖家听了还是一头雾水。

       每次从国外返程途中,都盘算着回去要学点英语,但到家卸下行囊,计划也随之扔下了。今年新冠肺炎袭来,人走不出去了,宅在家中,夜静山空,心想何不趁此攻读英语。于是百度觅得一家网校,老师一对一教学,便在电脑前正襟危坐,ABCD从头学起。岂料英语比想象中难得多,武松打虎二十五,本人已过六十五,打开英语书,一路上不断扑来拦路虎:元音辅音、音节拼读、人称代词的主宾格、物主代词的单复数、各种句型、各种时态……弄得头昏脑涨,连声叫苦。

       其实我还是有点心理准备的,我的一个岁数相仿的朋友,英语学习始于十年前,至今笔译可以,口语却是勉强;况且在我这样的年龄,无论精力和记忆力都大打折扣。但最后促成一试的,是王石的故事打动了我。王石六十岁去英国哈佛,选了本科生的课程,但坐在课堂里,“装模作样地听,听懂一个单词,想一想,接下去又听不懂了”。他只得花钱请了一位翻译做笔记,三个月后,他开始自己做笔记,让翻译纠正,四个月后,他已经能听懂六七成,半年后竟然可以自如地用英语发微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不羡慕王石登攀上珠穆朗玛峰,但钦佩他敢于登攀艰难学习的云梯。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硬核,背记一堆杂乱无序的字母,需要多少次的拼读和抄写。在孙女年幼时,我曾经用毛笔写了很多汉字,诸如“花瓶”“衣柜”“电视机”等等,贴在对应的物品上,让她很快认识了不少字,现在我也想写下“vase”“wardrobe”“Television”等贴上,以便随时熟悉词汇。但今非昔比,复制这一过程似乎有点突兀,与居家氛围相抵牾。转念一想,老来学习,只是聊以自娱的脑力活动,并不像王石身处异国,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于是调整心态,消除负担,用一种从容的、散淡的心态去学习,只是耕耘,不问收获。

       当然收获还是有的。在写此文时,学英语三个月了,盘点如下:读了国际音标,念了三四百个单词,明白了there be句型和be going to结构,知道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有时乘地铁,平时不会留意的英语报站,“Doors will open on the left”,居然也能听懂了。前段时间看到微信里张文宏说,“当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走开”,Silently,看懂了,悄悄地、静静地,真是非常贴切。

       前两天,孙女忽然说给我起个英文名。“名不正言不顺”,取个洋名,可能说英文更顺?她提议叫:“Warren”,中文可说成“华伦”,听了倒也入耳,便欣然笑纳。只是随着授课的深入,Warren愈发力不从心,万里长征刚走了四五里,能否坚持下去,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不知道。或许有一天,我也会silently告别令人晕乎的英文,当然这里的意思是,默默地、一言不发地告别,也就是溜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