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1
作者:陈日旭
老孙就老孙呗,为何多个“头”?工人师傅都喜欢这么叫他,老孙自己也乐意。
工厂大,几千员工都这么叫他,老孙的大名已经被人淡忘。上海话的“老孙头”与“老笋头”发音雷同,叫起来响亮,加上老孙是退休返聘,如“笋”之老根,嚼不动,却回味无穷。
上世纪90年代初,老孙退休后,领导聘他在退管会工作。他是本厂老职工,人头熟,待人热心,办事认真,弱项是文化不高。退管会,主要是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多涉及生老病死,琐碎而具体。
某年,一个夏日的上午,有个壮汉心急火燎地闯进厂长室,称,借住在他家的老人病危,那个老人是厂里的退休工人。这男人嚷着:“总不能让他死在我家吧!”老孙头接到厂长室电话,立马翻阅花名册,得悉,这是一个年迈的孤老,远房亲戚都在外地。他二话不说,拉上房东就走。
进入那老人租住的房间,一股异味扑鼻而来,苍蝇打着转。原来,年届耄耋的老人已神智模糊,大小便失禁。老孙头赶紧找电话联系救护车,一面安抚房东,让他打来热水。老孙头帮老人擦身更衣,救护车一到,他一路陪伴跟到医院,在家属一栏签字,代为付款。
病人昏迷不醒,抢救期间,老孙又联系了病人的几个师兄弟轮流看护。没几天,老人过世了。
老人的远房亲戚在边远山区,联系不便,要及时处理他的身后事,谈何容易?总得让死者有尊严地去吧。老孙头在殡仪馆租了一间告别厅,在逝者几个师兄弟的协助下,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仪式 。仪式上,老孙头既是单位领导,又是同事,更似亲人。他向大家介绍了死者的生卒年月和生平简历,肯定成绩,寄托哀思。最后,他向死者道别:“老师兄,你一路走好吧。”
征得房东同意,老孙头在那间小屋内搭了一个简易灵堂,与逝者的师兄弟一起祭奠一番。门外、窗口挤满了邻里,唏嘘声中,几个阿婆轻声感叹,厂里的老孙师傅真是好人啊!
两天后,老孙头将骨灰盒捧到墓地,只等远房亲戚一到,再行落葬。又过了几天,逝者的亲戚终于抵达上海。在厂会议室,老孙头将前后经过一五一十向他们汇报,交出所有手续单据,唯独不提自己历经的艰辛。亲戚们表示要酬谢,老孙婉拒了。走出厂门,已是华灯初上时分,老孙头长长地吁了口气。
花开花落,一晃20多年,古道热场的老孙头,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