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为什么长寿

2013-12-14    作者:苏浙生

清代诗人袁枚,文笔与当时的大学士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生于1716年,卒于1798年,活到82岁,这在中国古代,称之为“耄耋”,绝对算得上高寿了。请看看唐宋以来部分著名文人的寿命:王之涣54岁,孟浩然49岁,王维60岁,李白61岁,杜甫58岁,杜牧49岁,白居易74岁,欧阳修65岁,韩愈56岁,柳宗元46岁,王安石65岁,苏东坡64岁,吴敬梓53岁,曹雪芹约48岁,龚自珍49岁……能够活过80岁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袁枚之长寿,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我以为以下两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一是热爱旅行。他在答六弟诗中说:“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一步。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可贵的是,到了晚年,他依旧手不释卷,足不停步。70岁时,居然还兴致勃勃地从南京出发,游历了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江苏等地,归家后写诗道:“自觉山人胆足夸,行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
呵呵,观其行,读其诗,岂不是“壮举与豪言齐飞,情趣共潇洒一色”吗?他一定从中觅到了无穷快乐,获得了许多收益,所以才游罢万里“笑到家”的。他还有一首《老行》诗:“老行千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那份对名山大川的渴望,那份对自然风光的追求,何等的真切感人!
在袁枚那个时代,70岁是名副其实的古稀老人了,而那时的交通条件与旅游设施,与现代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平地靠步行,登山靠攀爬,这样的旅行,其实也是一种运动锻炼吧。
二是心胸豁达。袁枚24岁中进士,26岁起在各地任知县。但他厌恶官场倾轧,不愿争逐名利,40岁时便辞去官职,定居江宁(今南京市)。他在江宁小仓山下购得一座私家花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已经荒废,花卉芜谢。袁枚重新加以整治,因地制宜,随势取景,就此称为“随园”。他有诗描写整修后的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真是诗情画意了。
他住在这里赋闲品茶,交友吟诗,无羁无绊,优游自在。随园的四周不筑墙篱,任外人自由进出,随意观赏,每逢佳日,游客如织,袁枚非但不加拦阻,反而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这就等于贴出公益广告:本座私家花园一年四季对外免费开放——他的与世无争,与民同乐,豁达襟怀,从中可见一斑。这样的人,心态好,是比较容易长寿的。看来,袁枚能活到82岁,真不是偶然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