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广播匣子”

2024-01-22    作者:江苏 瞿光唐

   那天我回乡下打扫老房子,看见房梁口悬挂着的有线广播匣子,思绪又回到了当时每天听南通县有线广播站音乐节目的日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了解政策、国内外大事、生产信息和娱乐活动全靠有线广播。几乎村村都有大喇叭,户户家中都有一个小广播匣子,好一点的是舌簧喇叭,由磁铁和线圈组成,装在木制的带有五角星或闪电装饰图案的木匣里。乡邻们通常都把广播匣子挂在房梁上或者墙壁上。广播匣子旁边接了个拉线开关,可开关自如。那时县里都有广播站,还称不上广播电台。我们南通县的就冠名为南通县人民广播站。

  有线广播网络就像一棵大树,枝叶葳蕤,茁壮成长。节目由初期的全转播中央、省广播电台节目,到开办本县节目。有线广播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定时广播。第一次早上6:00到8:30,第二次中午11:30到下午2:00,晚上6:00到9:30。每天清晨开始曲是《东方红》,夜晚结束曲为《国际歌》,后来开始曲改为《义勇军进行曲》,结束曲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及《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外,还有本县新闻、形势教育、计生政策、文化生活、农科知识、农产品购销信息、天气预报、寻人寻物启事、好人好事等自办节目的内容。广播匣子里的节目通常是录播,制作很严谨,质量都很高,没有广告。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正式公布。那一天,我在有线广播里得到了这一准确信息。广播匣子第一时间给我带来了命运转折的佳音。“高考”这个已经尘封了11年的词语,再次勾起了我的求知欲。其后不久,我如愿以偿,圆了大学梦。广播匣子响亮了那个年代,成为那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视机、电脑、网络、手机等新产品、传播渠道的普及和应用,广播匣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广播匣子代表的是我记忆中一段美好的时光,令我怀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