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刚过,但敬老月还在持续。我这几天抽空翻阅资料,学习了一下“重阳节”的来历,收获颇多,在此与诸君共享。
农历九月九日之所以叫重阳,是因为古代把“九”定为阳数,遇到月和日两个“九”,而称为“重阳”。曹操之子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不仅解释了“重阳”得名之由来,又说明“重阳”还是个吉时良辰。查阅史料,可以判断在东汉末年“重阳节”已经形成。
古来“重阳节”的第一个习俗是“登高”。重九登高始于西汉。《西京杂记》中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并指出了登高祛邪免祸之意。到魏晋南北朝时,重九登高之俗已经完备。之后,登高还增加了游乐内容,甚至逐渐以游乐为主要内容。登高会也称“茱萸会”,因登高时有插茱萸、佩带茱萸囊之俗。意在避恶气,御风寒。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王维,曾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意境之美诗情之浓,被公认为绝妙之作,至今仍为人称颂。
重阳节第二个习俗是赏菊、饮菊花酒。古方记载菊花酒能治头风明目,平肝清热,去痿痹。古时人们还认为菊花酒久服能延年益寿,故被列为最实用的药酒。古方又载:“九月九日采菊花和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亦有士人作书赋诗,盛赞菊花可以辅体延年。
重阳节的第三个习俗便是食“重阳糕”了。这重阳糕的原型是汉代的“蓬饵”。据《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到唐宋时人们才说吃“重阳糕”。明、清时期又称“花糕”(在糕上缀饰上栗子、枣子等,斑斓如花)。我小时候遇重阳日,也曾看到一些摊贩将重阳糕插上用红绿线自制的一面面小旗,吸引孩童们前来购买的情景。
如今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长寿老人越来越多,我们早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每年的重阳节也已成为关爱老年人群的敬老节。吃着美味的重阳糕,回看古时的重阳习俗,真是别有一番美好滋味。
94岁读者 周师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