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如今家家都有,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绝少能见到,直到改革开放初,我们生产队才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据说是波兰进口的,体积颇大。
生产队有了这台电视机,乡民的业余生活不再枯燥乏味。傍晚,人们拖家带口、肩扛条凳,集中在生产队仓库外空地上看电视。当时电视里正播放一些中国港台及日本、美国的电视剧,诸如《霍元甲》《血疑》《加里森敢死队》等。不过当人们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时,这个“大模子”常会使性子,要么屏幕上“雪花”飞舞,要么喇叭“嘎嘎”作响。队里几个“电器高手”,轮番上阵,一会儿拨拉天线,一会儿左右旋钮,电视才会重现清晰画质。
我家购置的第一台电视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电视机是紧俏货,刚开始我托了镇五金店的朋友,但一直未能如愿。一天我去惠南镇办事,途经商场时发现里面正在供应一批沪产“飞跃”黑白电视机。打听到还有库存,我便心急火燎地赶回家取钱,如愿以偿把电视机搬回了家。
自此,我们一家用罢晚饭,端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成了最大的享受。后来儿女渐渐长大,一家人还常发生频道“抢夺战”。所幸那时市场上电视机货源已很充足,我便又买了一台进口的“索尼”彩电。至此一家人看电视可相安无事了,儿女们爱占着彩电看球赛、智力竞赛,我和妻子偏爱连续剧、戏曲。
随后,“飞跃”电视机因“年事已高”频发故障,于是儿子买了一台32英寸的“海尔”液晶彩电孝敬我俩。这宝贝机身轻薄、图像清晰、色彩鲜艳,比“索尼”更胜一筹。若干年后,儿女们搬进了城里,“索尼”被冷落在一边。如今,我们夫妻俩使用的电视机是女儿给买的一台50英寸的液晶彩电。
电视机的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真实体现。 杨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