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着棉被看电影

2023-06-29    作者:徐幼成

上世纪70年代,我在赣南一个由公社办的茶场务农。有一年过年前夕,上海市政府派来的知识青年慰问团来我们茶场慰问并为我们放映露天电影,而且一个晚上5部连放。

那时在山村里电影是个稀罕物。整个公社只有一架小型电影机、两个电影放映员,一个生产大队两三个月才放一次电影,片源也少,只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几部片子。因此,如果轮到附近大队放电影,不管什么片子,我必翻山越岭去看,哪怕这几部片子已经看了至少3遍以上。

那次在茶场晒谷场上放露天电影,是茶场人员与附近生产队老表们共同的嘉年华。放映电影那晚,附近生产队的老表携老带幼,提着取暖的火笼(外部用竹篾编织的花篮状笼筐,内部为泥土烧制的盆状容器,是一种取暖工具)、小凳子,点着松油火把。在黑暗的田野、山岗上,远远望去,一条条火龙从各个方向向茶场晒谷场汇来,蔚为壮观。

电影开始两三小时后,老表们的火笼渐渐冷却,不少人扛不住寒冷及睡意,陆续打道回府了。随着气温越来越低,坚持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再后来茶场的不少知青也坚持不下去,回房睡觉去了,离开前还不忘叮嘱一声,放《列宁在一九一八》时记得来唤一声。最后只剩下我和四五个铁杆知青影迷还在寒夜中坚持,为抵御刺骨的寒冷,我们把棉被紧紧地裹在身上,由于边看边跺脚,棉被老往下掉,我索性找了根绳子把棉被绑在身上。

那晚具体放的哪几部片子已经记得不那么清晰了,但电影中的精典台词——瓦西里对饥肠辘辘的妻子说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成为我们互相鼓励的常用语,也成了我前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