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我和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六九届初中生的我去了北大荒务农。边疆居住条件异常艰苦,冬天暖气不能连续供应,室内墙上结满了霜,毛巾成了“冰棍”,鞋袜冻得穿不进去,要捂热了再穿。当时社会上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说法,亲人鸿雁频传,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养成自觉读书和写日记的习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但父母每个月都给我寄来各种学习资料,我很珍惜,一直坚持读书。
第一次回上海探亲,我精心挑选了第一套喜欢的书,它成为了我后来进兵团大学深造的知识台阶。在家附近衡山路上的新华书店,我看中了叶永烈著的《十万个为什么》,因为价格太贵,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将半个月的生活费倾囊而出,买回了心仪的书。我把书带回边疆反复阅读,拓展了知识面,懂得了许多科学理论知识。假期对我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上海商店众多,但我都不去,只逛书店和图书馆。
1977年我技校毕业进了央企,之后又上了电大(法律专业)继续深造。至1996年离开东北回沪时,竟带回了《汉语言文学》《社会心理学》等整整10箱书籍。2006年,我进入上海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工作,又买来《计算机技术运用》等书籍钻研,迎接新的挑战。
从边疆读到浦江,读书是我成长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