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立足民生需求,创新服务方式,静安区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1-01-11 字体

2019年,静安区全区推广“桥计划”项目。历经两年的持续探索,“桥计划”项目通过“建构评估体系、探索服务模式、搭建多部门合作网络”,运用“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形成“造血”和“输血”并行的“综合救助”模式。

搭建多维贫困评估模型,推进社会救助精准化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困难家庭风险指标综合测评模型,建立“静安区精准救助评估系统”,对全区低保低收入家庭进行分析,科学区分高、中、低困境,绘制贫困地图,聚焦困境家庭的地域分布。

系统突破单一的经济困境,聚焦教育、就业、身心健康状况、社会参与、以及儿童青少年等维度,清晰解答了贫困家庭“到底有多贫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在哪些方面最贫困”以及“谁是最贫困的人群”等议题。经精准救助评估系统评估后,依托“桥计划”项目,从托底保障、帮助支持、发展提升、紧急保护四个层面,为困难群众提供分层分类的专业救助服务,搭建社会综合救助服务网络。

及时回应困难需求,打造有温度的社会救助

在项目开展期间,项目社工以个案管理者的角色模式,通过持续性的家庭访视,深入了解家庭的真实需求,为家庭提供亲职教育情绪支持、健康照顾等方面的知识技巧,在家庭访视的过程中传递关心关怀、提供情感支持,以缓解家庭的心理情绪压力;为家庭提供相关的救助政策信息,协助案主运用政策资源解决需求难题。社工根据家庭困境程度的不同,制定“一户一方案”服务策略,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社会融入、资源链接、个人能力提升、家庭关系改善、家庭整体功能重构等专业服务。

在疫情严峻的2020年2月,“桥计划”项目在疫情期间开展的“守护弱势关怀专线”、“一个口罩的助力”、“两个小时的伙伴”等服务,精准对接了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筑牢了静安救助的“温情网”,让在社区“硬隔离”的困难群众,体会到了有温度的“软服务”。

建构差异化救助服务模式,提高社会救助效率

“桥计划”项目以“多重困境家庭”为服务单位,通过“家庭主动求助、邻里守望相助、社区重点关注”三个层面的举措,开展“预防+支持+发展”的渐进式服务内容。

为了项目实施效果的“稳、准、好”,“桥计划”项目结合地理位置、社区发展与困难群体分布等背景,探索“分片协作”项目实施模式,各片区统筹资源、联动共享,充分发挥各街镇优势,形成“因地制宜、遍地开花”的片区特色服务。其中包括以儿童青少年、失无业人群、身心障碍者、重大病群体、困难老人为主的系列服务方案,从稳定家庭功能到构建社区支持网络,最大限度地协助家庭走出困境,极大程度地发挥了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用。

加强救助资源联动整合,实现智慧化社会救助

“桥计划”项目旨在链接社会救助资源,搭建困难群体与外界的“沟通之桥、救助之桥、成长之桥”。通过联动区域内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梳理并形成了相对完善、定期补充更新的社会救助资源清单,初步探索了跨部门的“资源共享+服务转介”机制,实现社会救助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困难群众提出救助需求后,可通过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主动匹配、调用、启动相关服务模式,为困难群体及时提供优质的社会救助服务。截至目前,共梳理出52家单位、124家社会组织的240个救助服务项目,分别满足困难群众在住房、健康、照护、就业协助、社会支持、技能提升、行为改善等方面的需求。

2020年,经市民政局推荐和民政部批准,静安区已经被列入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区。展望未来,静安“桥计划”项目,这座连接党和政府关爱困难群众的“温暖之桥”;这座社会力量、专业社工、志愿者深化参与“9+1”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之桥”;这座为困难群众精准匹配可及、丰富、全面、有效救助资源“智慧之桥”;这座辐射、培育和促进更多救助类社会组织和救助社工发展壮大的“合作之桥”,还将扬帆奋进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