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新作为,新发展,长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再出发
发布日期:2020-12-09 字体

长宁区民政局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有新的作为,有新的发展,努力打造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标杆区。

党建引领全深入,共建共治再融合

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党和政府对他们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听取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华阳路街道以“凝聚力工程”党建品牌为引领,组建党建共建“服务联盟”,聚焦社区困难群体,推动救助工作重心下移,在邻里守望中形成“自助+互助”救助文化。多渠道排摸走访、多形式政策宣讲、多举措保障服务,近期排摸出29名重点关注对象,为因病、因残、因疫等原因造成困难的特殊对象筑牢、织密兜底保障网。

虹桥路街道结合“三建融合”党建工作,成立救助帮扶评估小组,搭建困难发现渠道,深入群众发现“沉默”的困难群体,实施“上游干预”,由救助困难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向重视救助对象治本脱贫与发挥潜能方面转变。做好在经济上解困,在生活上解忧,在精神上解闷。目前街道共有居民区救助帮扶评估小组16个,小组成员88人,其中中共党员57人,小组成员均由居民代表投票选举或居民区党总支推荐。近一年来4094人次受益,涉及救助帮扶资金243.92万元。

通过抓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发展、促进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从根本上打通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评估体系全探索,综合需求再研判

如何定义困难对象?如何给予精准救助?长宁区探索建立社会救助综合需求评估体系,从社会救助对象需求出发,构建政府救助与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协同网络,满足困难群体的多样化救助需求。聚焦教育、就业、身心健康状况、社会参与、以及儿童青少年等维度,科学区分高度、中度和低度困境,锁定“贫困”目标人群。从多维贫困治理出发,从困难家庭综合需求着手,在基本生活需求和能力发展需求两个方面,形成社会救助需求评估指标体系,建成社会救助综合需求评估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交互、数据比对、智能识别和综合评估。

目前,全区已开展线上困难群众数据分析5940人次。完善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帮扶机制,对不同救助对象匹配不同的救助资源和救助方式,增加困难群体的社会机会,更好的发挥个人能力,增强困难群体获取体面生活的渠道。

新华路街道先行先试,抓住人口普查工作的契机,收集排摸社区家庭情况,汇总其中困难对象家庭信息,确保无一遗漏,尤其掌握困难对象的贫困程度和近况。统筹考虑家庭人口结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教育程度、致困原因、刚性支出等因素,会同相关部门综合实施类别化、差异化的救助帮扶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综合需求评估分析,新华路街道发现低保对象小陈和徐阿姨有较强的社会融入需求,新华路街道及时对接街道创业就业指导站,通过协调沟通,小陈在一家刚成立的新公司如愿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同时,小陈主动告知街道新单位有一个保洁员空缺,推荐徐阿姨可以去尝试一下,最后徐阿姨也成功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针对困难家庭具体情况开展调查评估,运用多维贫困认定方法,综合评估救助需求,提出综合实施社会救助措施的意见,帮助困难家庭渡过难关、摆脱困境。

救助顾问全深化,救助服务再提升

长宁区进一步推动社区救助顾问标准化建设、规范化推进、创新化深入。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社区救助顾问标准化建设,强调工作规范、顾问管理、评价体系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拟定走访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等指标,加强救助顾问专业服务能力培训,组织开展救助顾问优秀案例、救助顾问明星等评比活动。创新化深入,开展纾困方案互学互鉴、经典案例剖析、疑难案例头脑风暴,指导街镇为困难家庭和对象挖掘、链接多样性的救助资源。

程家桥街道单亲家庭青少年陈丽丽(化名),父母离异,父亲学历不高,在社区做垃圾分类志愿者,家庭生活条件拮据。社区救助顾问通过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为救助帮困对象陈丽丽制定家庭支持方案:对接街道举行儿童青少年小组活动,提供两种方案,以参与者加入或志愿者参与两种方式供陈丽丽选择,尊重帮困对象本人意愿;联系仁人家园,对其居住的家庭环境进行公益改造。社区救助顾问的陪伴式服务、资源方的公益改造支持,将汇聚成“爱的传递”,为陈丽丽家庭居住空间与家庭成员角色的“改造”提供持续动力。

发展社会救助服务,明确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提供主体、对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监管和保障措施等,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两张网络全铺开,智慧救助再升级

根据“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工作要求,长宁区努力打造综合集成、迭代升级、场景应用、即时感知的智慧救助服务体系。探索“社区云+精准帮扶”,着力加强长宁区精准帮扶信息系统与“社区云”的全面融合,协调相关部门,在基本人员信息上增设贫困程度等标签,不断完善精准帮扶系统各项配套机制与数据标准,逐步实现信息查询、数据分析、人员筛选、智能派单以及派单处理全程留痕。推动救助事项“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做到一个平台管全区、一组数据看态势、一张地图找点位、一部手机办事项。通过信息化手段,结合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将“政策找人”工作落实落地,实现精准推送、精准服务。

江苏路街道在“一网统管”精准救助场景中,把低保家庭有就业能力的困难居民作为重要应用纳入其中。通过低保数据库,公安人口数据库,迭加其他相关参数量,进行智能搜索,发现22岁的小赵身体健康,却处于失业状态,每月靠低保度日。通过进一步入户走访,了解到小赵母亲离家出走多年,至今未归,父亲前几年因病逝世,承受了多重打击的小赵在辍学后一蹶不振。社区救助顾问及时链接街道资源,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小赵进行心理辅导,联系青少年社工对小赵进行兴趣培养,居委社工分配给小赵人口普查志愿者工作进行锻炼。经过救助顾问们的“关心和关爱”,现如今小赵已经找回自我,重拾信心,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仙霞新村街道积极探索线下社会救助与线上“一网通办”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利用各类救助政策、组织和人员,为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寻求救助帮扶提供便利、指导和支撑,实现“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的救助服务模式。例如29项民政事项已接入“一网通办”总门户或移动端“随申办”App;部分社区事务事项与物流系统成功对接,办理结果材料可直接快递给经办人,实现“不见面”审批;协同部门主动推送大额支出等“预警信号”,特别是与医保系统对接,对医疗费用较高的自动预警和主动发现。

虹桥路街道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工作理念,自主探索研发了社区事务“移动窗口”小程序,通过“人工跑腿+数据跑腿”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将事务受理服务中心12大类100+项高频事项延伸到20个“楼门口”、“家门口”,社会救助工作中的5项也纳入其中。同时,在长宁区精准帮扶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各延伸服务点PAD这个新载体,推出了社会救助智能核对平台,避免了繁琐的材料收集过程,杜绝了银行卡信息漏写、错写等情况。通过放置在居民区PAD小程序上的救助模块,对救助申请相关材料进行拍摄上传,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即可实现无缝衔接、数据共享、自动校验。

构建“社区云+精准帮扶”工作模式,健全主动发现和预警机制,充分体现“政策主动找人”,主动救助“沉默的极少数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不落一户”。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长宁区民政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始终强化部门协同、始终注重改革驱动、始终树牢底线意识,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社会救助这一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群众关切,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站在困难群众的立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的社会救助大格局,为社会救助工作长效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长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