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筑实防护墙织牢兜底网,长宁区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发布日期:2020-08-13 字体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关之年。长宁区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主动跨前、多管齐下,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用“心”筑牢兜底保障网,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以“实心”筑牢“初心”,保障网络更完善

长宁区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关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以“实心”干事,及时、足额发放救助资金,启动临时物价补助,确保疫情防控期间不因物价上涨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及时、补充完善临时救助政策,制定《长宁区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加大临时救助的指导意见》,把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临时救助范围。

今年疫情发生以来,长宁区各类社会救助共惠及18.02万人次,救助金额1.19亿元;对低保等救助对象共发放临时价格补贴389.64万元惠及4.06万人次;共实施临时救助3876人次,发放救助金193.57万元。

以“专心”促就“细心”,优化流程更便民

长宁组建了一支约300人的社区救助顾问团队,依托“区疫情防控大数据系统”,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多种方式,关注困难群体,及时了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家庭生活状况等。用“专心+专注+专业”的准则,进一步深化落实主动发现机制。

配合“不见面”办理,长宁区积极推行全流程线上办理救助申请。简化临时救助手续,开展“先行救助”。对已享受救助的困难家庭,延长定期核查时限。用“细心+细致+细密”的方法,为困难群众的救助之门打开了“绿色通道”,保障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以“暖心”承接“关心”,服务到位更温暖

疫情期间,针对社区特殊群体和困难家庭,社区救助顾问和志愿者们定期上门收倒垃圾,根据救助对象的需要代为采购生活必需品。通过线上关爱服务,每天跟进了解救助对象情况,宣讲民政救助政策。根据困难情况创新实施“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如,周家桥街道的一户单亲家庭,母亲因疫情原因收入降低,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得知情况后,街道立即启动了临时救助,链接社会组织,为该母亲对接了份工作,联系到一家企业愿意承担孩子高中毕业前的学费。

长宁区惠民综合帮扶服务社为区内孤老、困境儿童、分散供养等对象,发放450份救助防疫包。组织全区积极开展“温暖小手”帮扶项目。如,家住虹桥街道的非户籍人员栗先生,因疫情导致自己公司无法营业,家中有三胞胎女儿,由于长期无收入的情况使基本生活陷入困境,通过救助顾问的入户调查,最终给予综合帮扶金3400元,为该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长宁区救助顾问团队以 “暖心”问候和“爱心”帮扶,让困难群众由衷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以“尽心”突显“精心”,因需施策更精准

针对不同的困难群体,长宁区倾尽全力按实际情况为对象提供精准化的救助帮扶和照料服务。

细致入微,加强特困人员照料。全面落实孤老照料服务,实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定期探访制度,确保“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无微不至,守护关爱困境儿童。携手区妇儿办为困境儿童发放口罩1000余只,启动“贫困家庭儿童文化福利补贴”关爱项目,在确保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和日常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如北新泾街道为父母离异的低保困境儿童购买电视机用于上直播课。

专项行动,加强救助管理工作。强化疫情防控时期“两无人员”救助工作,对有就业需求的求助对象,积极与街镇对接就业资源。制定《长宁区关于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强化与公安、卫健、城管等部门联动救助机制,加大集中救助和街面巡查力度。截止2020年7月,已救助“两无人员”160人次,劝返59人;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62人,其中送医救治46人,购票返乡53人。

灵活变通,实施“外来人员”急难救助。长宁区坚持“及时救助、应救尽救、适度救助”的原则,给予滞留在沪的外地困难人员物质帮扶。如,仙霞新村街道对来沪看望女儿的湖北籍女士李某,因疫情滞留在沪造成家庭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先行给予临时救助1000元。

以“信心”缔造“匠心”,民生保障更牢靠

为了扫除疫情防控产生的“盲区”和“死角”,长宁区一方面加强走访探视,做到逐级管理、分组包片,落实跟踪回访,巩固救助实效。另一方面,在保证困难群体及时、足额获得救助金的情况下,不断拓展救助服务内涵,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

民政救助是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有序运行的根本保证。长宁区以“绣花功夫”治理城市贫困,在“政策池”和“资源池”的加持下,从“帮助人找到政策”向“政策主动找人”深化,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服务,努力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