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康复+家庭赋能”:普陀区让他们重燃生活希望
(2025-07-02 )

近年来,普陀区民政局始终秉持“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用心探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新模式。目前,全区10个街镇已实现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通过构建“患者康复+家庭赋能”的双重支持体系和“患者—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康复模式,以多元化、专业化服务助力患者及其家庭突破康复困境。
一、打造康复矩阵,专业疗愈助力焕新人生
1. 运动康复强化感官唤醒
康复师:“吸气,伸展,感受脊柱的延展……”
患者:“肩膀轻松多了,身体变轻了,连头脑都感觉更清醒。”
精神障碍患者常因药物副作用或生活方式等因素面临身体健康挑战,这些都会影响整体康复进程。为帮助患者改善身体感受、缓解躯体紧张与不适,基于精神运动康复理念,普陀区民政局请来专业康复师指导患者通过运动唤醒感官认知,同时为积压的情绪提供健康释放渠道。在康复师的引导下,患者专注地进行脊柱拉伸与肩颈舒缓练习。随着呼吸与动作的精准配合,他们逐渐感知到肌肉张力的释放与骨骼结构的调整,身体姿态也愈发放松。
艺术疗愈激发内在成就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常面临情感表达障碍、社交退缩和自我认同感低等各种挑战。为此,普陀区民政局引入非遗漆扇制作,通过安全、非言语的艺术疗愈方式,鼓励患者走出自我“小世界”,拥抱外在“新生活”。
活动现场,在康复师的悉心指导下,患者们专注地调配颜料、绘制扇面。创作过程中,他们不仅主动与康复师、同伴分享创作理念,更在“艺术表达+手工制作”的叠加型康复模式中,提升了语言表达和精准动作能力。这种独特的疗愈方式,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有效激发积极情绪和内在动力,为康复之路注入新的活力。
技能实践促进社区回归
社会功能退化、职业技能缺失和社交恐惧是阻碍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区生活的三大难题。普陀区民政局推出“咖啡工坊”康复项目,精心打造模拟经营场景。该项目既考虑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又注重群体互动性,通过实践性技能培训帮助患者重建社会角色认同。
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患者们各展所长:有的设计个性纸杯,有的负责点单记录,有的专注咖啡研磨,有的精准把控水温,还有的认真核对“收银”账目。最令人动容的是,患者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主动向社区居民发出邀请:“您好,我们在开展咖啡体验活动,欢迎品尝!”热闹的摊位前,居民们纷纷驻足,用特制“游戏币”换取一杯杯饱含心意的咖啡。当亲手制作的咖啡成功“售出”时,那份被需要、被认可的暖流,与共同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在每一位参与者心中涌动。
二、推动“家社”联动,专业支持筑牢照护防线
1. 心理支持讲座
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常见的心理困扰,普陀区民政局特邀普精卫医生开展专题讲座。聚焦照料者焦虑管理、沟通技巧等核心问题,结合临床案例传授情绪调节、压力释放等实用技能。有家属分享:“以前遇到问题都是自己扛着,现在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理解支持我。”讲座为家属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家庭心理支持服务体系。
2. 居家照护指导
家属照护能力对提升患者康复效果至关重要。普陀区民政局组织居家照护指导活动,通过专业讲解与实践示范,提升家属居家照护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活动中,讲师详细演示用药管理等技能,鼓励家属交流经验,既缓解了照护压力,也为患者构建起了更加温暖有序的家庭康复环境。
下一步,普陀区民政局将不断拓展康复服务内涵,引入更多专业资源,有温度、有精度、有力度地帮助更多患者及其家庭重获幸福,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书写更温暖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