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需求千差万别,居家养老服务“普陀样本”如何打造?
(2025-04-19 )
作为上海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普陀区共有38.47万老年人口,老龄化率高达42.94%。近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普陀区持续探索和优化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服务升级、科技赋能,打造居家养老服务“普陀样本”。
温情守护,专业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春天,57岁的照护师郭怀珍带着精心准备的定制泡脚包和木桶,来到了长风新村街道金老伯家。前些年,金老伯遭遇一场大病,年近八旬的身体每况愈下,日常的“长护险”服务已难以满足他的需求。得知有“家庭照护床位”这一新举措后,老人的子女果断为老人“下单服务”。
一进门,郭怀珍就熟练地帮金老伯准备好泡脚水,扶着金老伯慢慢把脚放进水里,一边轻声询问水温是否适宜,一边轻轻揉着金老伯的脚,还时不时帮他按按腿,舒缓腿部肌肉。“泡泡脚、揉揉脚、按按腿,能让您血液循环更好,晚上睡觉也能更踏实。”郭怀珍温柔地说到。
“老人年纪大了,我就变着花样做养生汤给他喝,像红枣黄芪鸡汤、海带猪骨汤,给老人补补身子特别好。”郭怀珍笑着说。期间,老人还回南京老家短暂居住,回到上海后,又点名要郭阿姨继续服务。郭怀珍为金老伯提供的不仅是基础生活照料,更建立起超越服务关系的亲情纽带。每次为金老伯泡脚揉脚按腿时,两人都会唠唠家常,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从养生药膳到夜间照护,从泡脚揉腿到日常陪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郭怀珍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服务的真谛。
家庭照护床位
指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护理照护服务延伸至老人家中,让老年人能够居家享受类似机构照护的贴心服务。从本质上讲,它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上门照护的一种创新方式,虽提供的服务只是“类似”机构照护服务,但对于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家庭来说,却如同雪中送炭,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老人或其子女提出申请后,会有养老顾问对接,实施‘一户一策、一人一案、动态调整’原则,依据签约老人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养老机构制订个性化的上门照护方案,并根据经济支付能力、个性需求等,与服务对象签订协议,让老人在经济能够承受的条件下,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这项服务正在普陀区稳步推进中。
菜单式服务,科技守护银发生活
不同老人的需求千差万别,如何才能将专业服务真正送到老人心坎上?以郭怀珍所在的慧享福康养集团为例,机构专业照护师平均年龄52岁,全部持证上岗,实行“一张清单”菜单式服务,提供1对1分时和24小时照护服务。其中1对1分时服务,2小时起按次收费,还可选择10次和26次服务包。24小时住家陪护分轻、中、重度三档,含生活照料、医疗协助等服务。此外,助浴、陪诊、出行等特色单项服务也一应俱全。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普陀区家庭照护床位率先引入智能监测系统。一键呼叫、离床感应、健康监测等设备构成的智慧养老网络,实现了“24小时守护不打烊”。慧享福机构负责人介绍:“智能床垫能实时监测老人心率、呼吸等指标,数据直接同步至家属手机和社区健康档案。”
“科技+养老”的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的安全隐患,更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撑。目前全区家庭照护床位已累计为1000余户家庭提供3000余次照护服务。
质量闭环,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
为确保服务质量,普陀区构建了“评估—服务—监督”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每位老人享有“养老管家+照护团队”的双重保障,服务过程实现“一次上门定方案、每日数据云共享、每季度质量回头看”。
“从环境评估到服务细节,我们要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服务级别评定、第三方质量评估等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规范。中风老人王老伯从医院返家后,照护团队在2小时内完成环境适配,4小时内启动专业照护,创造了居家康养的“普陀速度”。
照护师第一次上门服务时,养老管家会全程“手把手”指导陪同。“首先会对老人家里进行全面评估,大到老人日常作息安排,小到开窗通风时间,都会事无巨细地与老人沟通,并嘱咐照护师严格遵守。”慧享福机构负责人表示,第2次上门服务时,养老管家仍会和照护师一同前往,听取老人的改进建议,及时对服务进行调整与优化。此外,养老管家还会建立微信沟通群,邀请老人的子女甚至孙辈入群,每天发布血压血氧、一日三餐、用药情况等数据信息,让老人家属看得明白,心里放心。
为了加强养老机构的监管,普陀区民政局对养老机构每季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检查与评估工作,并将家庭照护床位的服务质量纳入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和年度绩效考核。
作为2025年重点民生工程,普陀区计划今年为200名老年人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力争实现“15分钟服务响应”目标。区民政局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家庭照护床位与长护险、养老服务补贴等制度衔接,让更多老人享受“原居安老”的福祉。
普陀区的实践探索,既回应了“90%老人居家养老”的现实需求,又创新了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为构建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基层智慧。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模式,正在绘就“老有颐养”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