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解纷中心叫“靠谱”,化解养老服务纠纷,真的妥!
(2025-02-07 )
![这个解纷中心叫“靠谱”,化解养老服务纠纷,真的妥!](/cmsres/52/526b975d040540c891bbcf16c5771f10/9a31d0f571aeed55fc4c1aa97f470002.jpg)
2024年一天,区内某养老院59岁的护工陈师傅在轮休时突发疾病离世。死者家属情绪激动,提出巨额索赔。解纷中心第一时间介入,安抚家属情绪,积极协调各方推进工伤认定。“当时的情况非常棘手。”彭涛回忆道,“家属情绪激动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
为此,解纷中心采取了“情法理”三管齐下的调解策略:首先协调养老院安抚家属情绪,表达真诚慰问;其次协助家属申请工伤认定,寻求制度化解决方案;最后在工伤认定未获通过的情况下,组织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各方达成和解协议。“当时虽然工伤认定未获通过,但解纷工作并未就此止步。”解纷团队向家属详细解释法律规定和司法判例,促使养老机构体谅家属处境,最终促成了和解方案。
“调解工作不是简单地‘和稀泥’,而是坚持法理与情理相结合。”彭涛说,中心在调解过程中既注重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又充分考虑对象的特殊性,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心里有结“心理”解,专业服务与情感关怀并重
“养老服务纠纷往往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更多是‘心结’。”解纷中心常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金文娟说。某养老机构内,年近九旬的李阿姨正坐在窗边,望着院中的梧桐树出神。她是一位孤寡老人,未曾生育子女,老伴也早已离世,唯一的亲人——侄子李先生,曾是她晚年生活的精神支柱。然而,因生活琐事,两人心生嫌隙,和李先生逐渐疏远,李阿姨的孤独感愈发深重。工作人员注意到李阿姨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自理能力逐渐衰退,医疗、照料及财产保管等问题亟待解决。
养老院将此情况上报解纷中心后,迅速行动,组织律师志愿者提供专业帮助。多次与李先生沟通,倾听本人顾虑,做好法律咨询和情感疏导,逐步化解双方心结。最终,李先生承诺重新承担起赡养责任,并与李阿姨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明确了权利与义务,让这份亲情得以重续。“老人的情绪问题往往源于内心的孤独和未被理解的需求。”金文娟表示,“调解不仅是法律服务的体现,更是情感关怀的延伸。通过专业服务与情感关怀并重,解纷中心为孤寡老人点亮了晚年生活的希望之光。”
科学化流程,确保调解流程公平高效
为确保调解工作规范有序,解纷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流程。从案件受理、人员安排、情况确认到现场调解、协议签订,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规范。“中心设有专门的受理窗口,每件纠纷都经过严格审核并做好记录。在确认问题症结后,调解员会根据纠纷的复杂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律师、心理咨询师、养老服务专家等参与,确保调解过程专业、细致。”普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心会根据每起案件特点,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从法律层面来看,律师会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意见,协助双方厘清法律边界;从情感层面来看,心理咨询师承担了帮助当事人疏导负面情绪、化解心结的重要任务。所有调解结果都会落实到书面协议,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此外,中心还创新设立了“7×24小时不间断公益咨询服务(021-62621000)”热线,半年来已处理30余件电话咨询。专业团队提供现场接待服务总时长超过350小时,处理来访事项近100件。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化解的矛盾,一段段温暖的故事。
探索可复制的“普陀经验”,推动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
养老服务质量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如今,养老不再仅仅是“照护”的代名词,它同时需要关注老人心理的舒适感,重视法律层面的保障,更需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的合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高效、专业、无缝隙的服务。“解纷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普陀区对国家民政部等六部委《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行业行为,做好服务纠纷处理工作的意见》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政府聚焦养老服务行业存在的矛盾和痛点,做出的务实探索。”普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的成功运作,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和参与。从政府到社会力量,再到每一位养老服务工作者,都在共同为老年人营造更为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
通过解纷中心这一创新平台,传统养老服务领域单一依赖政府监管的局限性得到改善,社会力量和法治保障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仅为化解养老服务纠纷提供了“普陀思路”,更为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