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茧居”的沉默少数,共同走向人生的远方
(2024-07-23 )

作为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四十五岁的小峰一直和八十岁的老父亲同住,生活起居全靠家人照料。说起自己的愿望,他说很愿意做社区志愿者,也希望今后能留在社区独立生活。

“留在社区”“独立生活”“回归社会”,这些普通人的简单生活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有时却是难以达到的愿望。聚焦这一特殊人群,当前在普陀,正加快推进“精康融合行动”的全覆盖,小峰这样的精神障碍患者,也从沉默少数成为政府和社会格外关注的对象。

以社区为建设依托构筑精障患者精神家园

根据民政部“精康融合行动”整体部署,上海要求,2024年,本市65%以上的街道(乡镇)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45%以上;2025年本市90%以上的街道(乡镇)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达60%以上。

2025年,上海要基本形成服务网络布局合理、服务主体组成多元、形式方法多样灵活、转介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机制专业规范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在普陀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自2021年起就开始试点推进。今年,在市民政局、市精卫中心的指导下,普陀区民政局着力推动精障服务的布局优化、资源整合、服务升级,逐步织密社区服务网络、提升精障服务效能。由于精障项目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开展了社会慈善救助项目创投大赛,面向全市公开招募精康融合项目承接方,择优精选有经验的社会组织作为承接2024年精障项目的专业服务机构。目前“破茧计划”等服务项目已在7个街道镇建设推广,覆盖率达到70%。

以家庭为服务核心搭建心与心的桥梁

2022年11月,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在普陀区甘泉路街道试点开展。朱杏,是参与服务项目的社工。对于她而言,让精神障碍患者从门内走出门外的这短短几步,每一步都格外艰难,但也格外关键。

20岁的小凯自患病以来,因为自卑而长期宅在家里,母亲也感到非常焦虑,常和朱杏通话纾解忧虑,但当朱杏提出要见面聊聊或是和孩子聊聊时,小凯妈妈始终拒绝。“孩子不愿意人家知道他有这个病。”“一见面,我怕他又想多了。”

尽管近年来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但是精神障碍病人与家属的病耻感仍是他们难以跨越的一道坎。由于认知缺乏、监护缺失、心理失衡、生活失助等问题,更让他们在对抗精神障碍疾病时寸步难行。

为有效打破精神障碍病人及家属的困局,普陀区民政局从双方入手,多向发力。积极协调辖区内各部门单位、专业社会力量,组建了一支具备精神卫生医疗、社工、康复、心理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区级专家组团队,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专业治疗指导和个案管理服务。

区民政依托区精卫中心、各街镇片区百姓会客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残联“阳光心园”等资源,为项目搭建个案服务、集体康复、宣传讲座、家属支持、人员培训的活动平台,培养患者的职业发展,建立患者及家属对精神障碍疾病的正确认知,提升家属的压力对抗能力和家庭照护能力。

精障项目开展的这些年,像小凯和小凯妈妈这样的家庭也越来越愿意敞开心门、走出家门,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逐步回归到社区生活中。

以融入社会为目标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甘泉路街道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负责人罗庚晚说,“绝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在正常情况下是没有攻击性的。社区康复采用的是经过社会功能评估后的分级管理,从而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住院率。对于状况稳定的患者来说,如果长期被关在家里,受到外界排挤歧视,反而会产生恶性循环,不利于其自身的恢复和社区的健康发展。”

立足于此,普陀区民政局持续探索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内容,着重聚焦三个能力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恢复职业能力提升;四个领域发展——医疗救助领域、社会救助领域、长期照料领域、就业服务领域;五个技能指导——规范服药技能指导、生活技能指导、社交技巧技能指导、职业技能指导、居家康复技能指导。以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达成回归社会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推进“精康融合”工作,2023年底,普陀区首个精神健康社工站落户甘泉路街道。社工站的工作更加专业、内容更加丰富:开设了自我提升、生活技能、职业康复等系列康复课程,开展咖啡制作等职业康复实践活动,并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综合职业康复服务。

得益于项目服务的支持,小峰开始在社工的陪护之下,渐渐地走出家门,参与社区的各类生活技能指导和职业技能康复等,逐渐成为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他对未来的期待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目前,普陀区民政局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中,也形成了一套“区民政+区精卫+社卫+街道(社区)+机构+患者家庭+公益伙伴”的多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下一步,也将坚持加强政策支撑、调动多方力量、营造良好氛围,为精神障碍患者带去更多生活的勇气和发展的可能,让社区成为安心港湾,让普陀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