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的“院长妈妈”: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蔡璇璇 (2019-08-01 )
7月25日,上海市民政局举行“牢记初心使命 争做新时代民政孺子牛”主题宣讲会,5位先进代表介绍了个人事迹。即日起,我们将逐个向您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一道感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竭诚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用温情关怀孤残儿童的“院长妈妈”,上海市民政系统“孺子牛金奖”获得者蔡璇璇。
生活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弃儿童,90%以上都是重疾重残。他们是缺萼的鲜花、折翼的雏鹰,但在“院长妈妈”蔡璇璇和她带领的团队精心呵护下,鲜花依然绽放,雏鹰照样起飞。
蔡璇璇身材娇小,眉宇间却透着温和与坚韧。2000年,22岁的她大学毕业进了儿福院,开始接触孤儿养育工作。之后,她被调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使她的眼界和思路更为开阔。2014年9月,她重回儿福院并走上领导岗位。
“把孤弃儿童当作自己孩子,孩子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这是蔡璇璇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的“执念”。儿福院里绝大多数是病残儿童,孩子们的健康是她最牵挂的事。最难护理的是鼻饲儿童,面对孩子因应激导致营养不良,蔡璇璇总是心急如焚。她组织院内外医务人员和专家联合攻关,通过上百次实验,摸索鼻饲营养食物的搭配,调制出符合重症孩子生长特点的营养配方。近年来,院里还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自闭症干预课程。她亲自参与设计的水疗室,大大提升了脑瘫儿童的训练效果。
失去父母的孩子,最渴望亲情与家庭。蔡璇璇积极在儿福院推广“亲子式家庭养育”,专门成立护理示范带教队,自行设计培训课程、编写教材,把康复和教育相结合的理念融合到“全人教育”中,营造亲子式的家庭养育氛围,为孤弃孩子筑起有安全感的心理堤坝。
在市儿福院兴办的“开心农场”,孩子们认识了花草树木,并与志愿者一起种植玉米、草莓。蔡璇璇认为,这种“自然疗法”可有效缓解孩子们的焦虑感、隔绝感。这里还有“儿童餐厅”“烘焙厨房”,不时飘出诱人的香味和学厨孩子的欢声笑语。
蔡璇璇始终坚持,孤弃儿童最好的归宿,是尽可能走出儿福院,进入社会。为此,市儿福院开设了“大龄儿童岗位实践项目”。在售卖零食的小店里,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当起店长、理货员,每天的销售、盘点、对账,都独立完成。她还制定了完整的“安置评估体系”,确定智商、心理、学历、行为能力、身体状况等各项量化指标,由医生、康复师、专业社工等一一测评,为孩子们进入社会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2017年,该系统荣获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也为市政府出台成年孤儿回归社会安置政策提供了相关依据。现今,儿福院每年都会有20多名成年孤儿顺利踏入社会。每年农历新年,院里都会把他们“请回家”过年,蔡璇璇都会和他们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听他们的成长故事,看着他们有的成为国家公务员、有的成为单位骨干、有的已为人父母,是她繁忙工作中最大的欣慰。
在蔡璇璇的带领下,儿福院也先后获得全国级荣誉5项、市级荣誉19项、局级荣誉31项,1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多人被评为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市三八红旗手。对她来说,把孤弃儿童当作自己孩子,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优良传统的赓续,儿福院里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是孩子们对爱的真实感受,是重过任何荣誉的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