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833号提案的答复情况 ( 2024-05-31 )

索取号: 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标题:关于整合优化公共文化资源,提升社区文化养老服务生态建设能力的提案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农工党在内的各党派人士的关注和关心。本提案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分析了当前社区文化活动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现象,提出老年文化生活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机制保障、社区文化资源整合不充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获取公共文化资源渠道不成熟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提案建议,启动政策法规研究,健全顶层设计;打造社区公共文化管理平台,构建共享机制等。

针对本提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局会同市文旅局、市经信委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本提案所述问题切合当前实际情况,建议很有针对性,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启发。建立健全老年人社区文化的相关政策,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提供平台载体,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深远意义。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截至2022年底,本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53.6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6.8%;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3.1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5.5%。2022年底全市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计3528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23.4人,上海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城。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2022年本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3.18岁,未来,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将不断提升。如何切实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生活需求,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话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于上海老年人来说,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将成为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同样重要的需求。近年来,各部门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实践:

一是按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要求,健全老龄事业的顶层设计。《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丰富老有所乐的精神文化生活,将老年文体事业发展纳入社会建设总体目标。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全域网络,提供适宜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本轮机构改革,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由卫健部门调整回民政部门,我们将按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健全体制机制,推动老年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丰富老年人文化供给,不断满足老年人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依托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提供适宜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老年人基本文化权益。编制《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重点任务中提出优化各级各类文化场馆“适老化”服务便利举措,结合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和提升计划,为老年人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利。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比如,部分社区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开展剪纸、烘焙、书画、戏曲等文化娱乐兴趣小组和讲座;社区长者食堂在非用餐时段将场地开放给社区和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等。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推出适合老年人参与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做优公共文化配送,将老年人喜爱的沪剧、舞蹈、戏曲等优秀文艺资源送到他们身边。增加广播、电视、出版物等媒体资源中适合老年人内容的比重,引导设立老年电视和老年广播专栏。

三是鼓励和支持老年文艺团队建设。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注重培育老年团队,通过设立老年京剧队、舞蹈队、合唱团、西画社、书画团队、空竹队、腰鼓队、诗社等一批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业余文艺团体,为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依托“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和上海市民文化节等,推出各类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为老年人展示交流提供多样化舞台,提升老年人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四是开展老年志愿服务项目,支持老年人在公益活动中发挥余热。近年来,民政部门2012年起持续实施“老伙伴计划”,每年有4万名低龄老年志愿者为20万名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爱服务。持续开展“银龄行动”等老年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本市退休教师、医生等老年志愿者前往新疆喀什地区开展带教志愿服务,为老年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奉献才智、实现更高层次的老有所为搭建平台。

五是以数字化建设赋能老年文化。本市建设了公共数据开放平台(data.sh.gov.cn),已面向社会开放了5500余个公共数据集,其中API接口超过2100个,在银发经济领域,开放了老年综合津贴、老年大学、各区老年文化资源、老年活动休息室、日间照护中心等数据,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