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75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情况 ( 2024-05-30 )

索取号: 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标题:关于立足郊区实际,出台民生政策避免一刀切情况的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关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调研与制定

代表在建议中提出,在政策制定出台的过程中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意见征求,尤其是要避免政策制定的“中心化”,不能中心城区和郊区“一刀切”。

代表的建议非常中肯,我们非常赞同代表的观点,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

多年来,我们围绕“9073”养老服务格局推进各项养老服务政策和项目。在此过程中,尊重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在中心城区,大力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原居安养的需求。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在街镇层面,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的长者照护之家,提供白天照料的社区日间服务中心,提供老年助餐服务的社区老年助餐场所和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在居民区层面,建设家门口服务站点,围绕老年人生活照料、社会交往、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捷的各类养老“微服务”。在居家层面,探索开展“家庭照护床位”,由养老机构派出专业的团队,将服务延伸到家中,让老年人不离家也可以享受到类似于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在农村地区,2018年以来,我们围绕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特点,着力构建组有“点”、村有“室”、片有“所”、镇有“院”的农村服务网络。组有“点”,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利用闲置房屋,发展具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互助服务功能的睦邻点。村有“室”,是在村级层面推进老年活动室标准化建设。片有“所”,是以多个行政村为片区发展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农村托老所,即乡村长者照护之家。镇有“院”,即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设施、服务、管理均达标的养老院,本市用两年时间(即2018和2019年)对农村所有薄弱养老机构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各涉农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乡本土特色的养老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去年以来,市民政局以“本市农村养老服务的提升和完善”为重点课题,走遍所有涉农区,深入29个乡村点位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老年人口和高龄人口增长较快,同时,也具有自身特点和需求,比如说,农村老年人普遍希望原居原村养老、保持养老生活自由度;希望控制养老支出,如需入住托养场所,要先把宅基地通过出租等方式妥善安置好;高龄独居老年人有助餐、送餐等需求,也希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出台了《上海市“颐美乡村”养老服务提升计划(2024—2026年)》,提出结合农村地区特色和农村老年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屋宅睦邻养老服务,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家、不离村的需求。在村层面,发展具有一定专业水平,提供集中托养、助餐、康复、医养结合等服务的乡村长者照护之家,目前已建成40家,2024年还将建成30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利用村民闲置房屋,发展主要提供日常活动、文化娱乐、互助服务功能的睦邻点,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农村示范睦邻点3391个。

二、关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

多年来,我们在养老服务设施项目上,一直强调建管并重。

在建设方面,按照前文所述中心城区与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模式的不同,指导各区各街镇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充实养老服务供给。同时,针对不同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服务功能,制定建设补贴政策。例如,对于提供多种养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我们明确其功能配置,并根据面积不同梯度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于社区长者食堂,我们根据其供餐能力的不同梯度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同时,我们按照本市“15分钟生活圈”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要求,指导各街镇结合实际布局养老服务设施,满足老年人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需求。建设过程中,我们每月跟踪建设进度;建设完成后,我们开展项目督导,切实保障项目建设保质保量。

在监管方面,我们先后出台了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管理办法、社区长者食堂建设工作指引等多个文件,指导各区开展服务。针对老百姓关注度高的社区老年助餐服务,我们启动了本市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的编制,目前已形成《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规范》(送审稿),进入最后审定阶段。规范聚焦“适老化”特点,对本市社区长者食堂的场地设置、人员要求、菜品管理、供餐服务、活动与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服务评价与改进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同时,我们开展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对全市社区长者食堂进行现场监测。监测指标包含设置要求、就餐环境、菜品管理、供餐服务、助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沟通与反馈7大模块共计45项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通过这些监管方式,全面提升本市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在监管过程中,我们也关注到城乡服务的差异性,举例而言,对于社区长者食堂,我们在2023年度的质量监测过程这种注意到农村地区社区长者食堂就餐人数少,大多以餐食烹饪和送餐为主要功能,在2024年度的质量监测标准中,我们结合这一特点对于农村地区社区长者食堂的指标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其餐食质量和配送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农村地区服务的特点和要求。

三、关于资金保障问题

代表在建议中提出,要加大对资金薄弱的农村地区的财政倾斜问题。我们充分认可农村地区相对于中心城区来说,财力相对较弱,应当在重点民生保障方面给予支持。在2018—2019年对农村薄弱养老机构的改造中,我们通过福彩公益金向崇明、金山、奉贤三个区给予了倾斜政策。今后我们在研究制定相关民生政策时,也会进一步考虑到中心城区与郊区、远郊与近郊的差异,加强针对性的财力支持,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

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市级财政部门的沟通,切实反应基层呼声,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提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