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913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情况 ( 2024-05-30 )

索取号: 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标题:关于建立帮助上海地区退休老人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对本建议的办理概述

代表对退休老人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非常有针对性,对促进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老有所为具有重要意义。为答复好建议,我们专门进行了研究讨论,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也积极提供了会办意见。

二、对代表建议的答复

近年来,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增量”“增能”“增效”,着力补短板、提质量、扬优势、促联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实际的养老服务发展之路。截至2023年底,本市已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2万张,养老床位17.28万张,智慧养老院36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59家,社区长者食堂346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近1500个,城乡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进一步融合,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老年人口是一种资源、一种社会财富。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符合整个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共同利益,也能够充分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本市积极鼓励“老有所为”,积极支持退休老年人群创造社会价值。如本市组织引导老年人群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60岁以上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18.7万人,占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的32.6%。

代表提出的建立老龄工作服务体系平台、构建面向老年人的就业平台、提高全社会对健康老龄化的认识、推进老年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等建议,我们将吸收采纳列入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关于建立老龄工作服务体系平台。本市近年来积极开展“老伙伴”计划,鼓励低龄、高龄老年人结对帮扶,由年龄在7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志愿者,定期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包括上门聊天、电话拜访、心理关爱、慢性病防治、老年人居所意外防范等互助服务活动,目前全市有4万名低龄老年人为20万名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传递社会关爱。本市积极推进“沪助养老时光汇”项目(原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该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成员为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入其在“沪助养老时光汇”中的个人账户,以便将来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服务提供者被称为“时光伙伴”,这也是老年人发挥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本市还积极推动发展农村睦邻点,开展村组老年人互助养老。今后我们还将持续推进这些工作,使之成为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构建与养老院相联系的面向老年人的就业平台。目前在本市养老机构服务队伍中包括部分退休返聘人员,如在养老机构招录医生、社工等专业技术岗位时,注重发挥退休返聘人员经验丰富、了解老年人需求的优势,积极吸引退休人群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服务。代表建议为我们后续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引导养老机构放宽招聘条件、保障退休返聘人员权益等方式,在符合养老机构相关岗位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引导具有爱心和相关工作基础条件的退休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继续发挥专业作用。

(三)提高全社会对健康老龄化的认识。《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鼓励老年人参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专业技能传授、科技开发应用和咨询服务等活动,支持老年人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就业创业的积极性,有效挖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目前本市养老机构中就有相当数量的退休医生继续提供服务,在教育领域,有意愿的老年人可通过“随申办”注册成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兼职教师,并在线进行简历完善、岗位应聘等,受聘走上老年教育讲台,发挥余热。下一步,我局将积极吸收代表建议,发挥老龄办工作职能,引导相关单位出台政策规定,为老年人就业提供支持。同时积极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鼓励支持有需求的老年人,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培训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参加技能培训,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充实老年生活。

(四)关于推进老年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本市积极推进老年人终身教育,目前本市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开设有市民教育、健康教育、艺术修养、文化素养、实用技能、体育健身6大系列、45类、369门课程,供老年人学习。其中,实用技能类课程分为农作物栽培、畜牧养殖、语言学习、投资理财、信息技术、思维训练、中西烹饪、维修养护、就业创业9类56门课程,满足老年人实用技能学习需求。下一阶段,本市将进一步打造更丰富更优质的学习课程和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完善老年教育兼职教师注册制,为老年人在老年教育领域发挥作用提供服务平台;推进上海老年教育志愿服务,助力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学有所用”。